【題目】下列地點中,位于“北半球、東半球、高緯度、有極晝極夜現(xiàn)象”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南北半球劃分以赤道為界,赤道以北為北半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東西半球的分界是20°W和160°E,20°W以東與160°E以西屬于東半球.人們規(guī)定,0°﹣30°為低緯度地區(qū),30°﹣60°為中緯度地區(qū),60°﹣90°為高緯度地區(qū);極圈(66.5°)以內有極晝極夜現(xiàn)象.讀圖可得,A點的地理坐標是65°S,10°W,B點的地理坐標是70°N,10°E,C點的地理坐標是70°S,165°E,D點的地理坐標是65°N,165°W.緯度向南增大為南緯,向北增大為北緯;經度向東增大為東經,向西增大為西經.由圖可斷定B的地理坐標是(70°N,10°E),符合“北半球、東半球、高緯度、有極晝極夜現(xiàn)象”三個條件.故選:B.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經緯網(wǎng)圖,完成下列各題.
(1)寫出A點的經緯度: .
(2)D在B的方向.
(3)B點位于(東、西)半球.
(4)C點位于(低、中、高)緯度地區(qū).
(5)圖①、②中陰影部分面積較大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下列經緯網(wǎng)圖,完成下題。
(1)甲、乙、丙、丁四點相對位置關系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甲點位于乙點的正西方向
B.乙點位于丙點的西北方向
C.丙點位于甲點的東南方向
D.甲點位于丁點的西北方向
(2)圖中乙點的經緯度位置是( 。
A.(150°S,60°E)
B.(60°S,150°W)
C.(60°N,150°E)
D.(60°S,150°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2012瀘州)關于俄羅斯地理概況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是一個傳統(tǒng)的亞洲國家
B.首都莫斯科位于歐洲部分
C.重視輕工業(yè)和加工工業(yè)的發(fā)展
D.礦產資源貧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我國四條山脈圖,完成下題。
(1)圖中四條山脈既位于四大地理區(qū)域分界線上又位于我國二三級階梯分界線上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與臺灣山脈走向一致,但不位于我國三大階梯分界線上的山脈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材料和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回答問題。
材料 “2016氣候行動”峰會在美國華盛頓召開,峰會邀請了全世界700名氣候相關人士參加,旨在維持世界各國在簽署《巴黎協(xié)定》后應對氣候變化的動力,推動它們采取切實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
(1)A、B、C三地中氣溫年較差最小的是__________,降水變化最大的是__________
(填字母)
(2)A、B、C三地中降水最少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原因是_____________。
(3)D地緯度較低,但氣候特點卻是終年低溫,這是受到____________因素的影響。
(4)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的氣候類型____________,該氣候的特點是__________。
(5)下圖中與E地氣候類型吻合的是_________(填代號)。
(6)“小蝸牛有殼,小烏龜也有殼,如果氣候再……下去,恐怕北極熊真要背冰箱(fridge)了……”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條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等高線地形圖,完成下面兩道小題.
(1)甲處的地形部位名稱是( 。
A.山峰
B.鞍部
C.山脊
D.山谷
(2)小清河的流向大致是( 。
A.自西向東
B.自東南向西北
C.自北向南
D.自東北向西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北方地區(qū)是指我國東部秦嶺—淮河線以北地區(qū),其人口和面積約占全國人口和面積的比例分別是
A. 40%、55% B. 55%、25% C. 55%、30% D. 40%、2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全國的行政區(qū)劃基本分為( )三級.
A.省、州、縣 B.州、縣、鄉(xiāng) C.省、縣、鄉(xiāng) D.縣、鄉(xiāng)、村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