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人口數(shù)量過多,增長過快會產(chǎn)生就業(yè)困難、饑餓貧困、居住條件差等社會問題。( )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46讀左圖、右圖,回答問題。
(1)鄰國:A ;臨海:B ;地形區(qū):C 高原;
(2)首都:① ;城市:②
(3)左圖中陰影區(qū)的糧食作物主要是 。從地形和降水兩個方面,描述該作物的分布與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之間的關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我國民族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1)中國人口最多的民族是 ,主要分布在我國的_______和______。
(2)少數(shù)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國的 、 __ 、 。
(3)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是 ______________。
(4)我國面積最大的自治區(qū)的主要少數(shù)民族是__________族,面積最小的自治區(qū)的主要少數(shù)民族是______族。
(5)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區(qū),以青稞為主食,其舞蹈叫鍋莊的少數(shù)民族是__________;生活在云南西雙版納等地區(qū),住竹樓、女孩穿筒裙,善跳孔雀舞的少數(shù)民族是______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我國南方地區(qū)圖,回答下題。
(1)圖中①山脈和②河流是( 。
A.南嶺,長江
B.太行山,黃河
C.秦嶺,珠江
D.大興安嶺,松花江
(2)下列地形區(qū),位于該區(qū)域的是( )
A.華北平原
B.云貴高原
C.黃土高原
D.塔里木盆地
(3)圖示區(qū)域( 。
A.主要為高原地形
B.冬季1月平均氣溫0℃以下
C.年降水量為600mm左右
D.是我國油菜主要種植區(qū)
(4)下列旅游景點位于該區(qū)域的是( )
A.阿里山、日月潭
B.故宮,頤和園
C.葡萄溝、坎兒井
D.布達拉宮、珠穆朗瑪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香港《南華早報》5月21日報道,自1983年中國加入了《南極條約》以來,如今中國在南極洲已有4個科考站,第五個科考站將在羅斯海地區(qū)迷選。據(jù)此結合下圖,回答下列各題。
【1】我國南極科考站的建站時間選擇在2月的原因是
A. 中國離南極地區(qū)較遠 B. l1月一次年3月是南極地區(qū)的暖季
C. 2月到南極地區(qū)旅游的人比較少 D. 2月到南極地區(qū)的空氣比較好
【2】長城站在阿蒙森斯科特站(南極點上)的
A. 東北方 B. 西南方 C. 正北方 D. 正南力
【3】羅斯海在圖中的序號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南極地區(qū)最豐富的資源是
A. 煤鐵資源 B. 生物資源 C. 淡水資源 D. 氣象資源
【5】關于極地地區(qū)的敘述,正確的是
A. 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方向是逆時針
B. 南極地區(qū)冰雪覆蓋,氣候于燥
C. 北極地區(qū)比南極地區(qū)更冷
D. 北極地區(qū)的資源比較貧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甘渭是祖國的寶島,是祖國不可分割的部分。隨著祖國大陸“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游”等政策出臺,海峽兩岸的關系將進人一個新時期。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圖1為臺灣省地理位置略圖,圖2為臺灣島自然資源分布略圖。
材料二:近年來,黔臺旅游之間的交流合作不斷深入。2009年1月,貴州正式列入大陸居民赴臺旅游開放區(qū)域,同年8月,貴陽至臺北定期直航航班開通。隨后,臺中至貴陽、臺東至貴陽的直航旅游包機先后開通,極大地拉近了臺灣和貴州兩地的“時空距離”。經(jīng)過多年努力,貴州在臺灣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大提升,越來越多的臺灣游客選擇貴州作為旅游、休閑的目的地,臺灣已經(jīng)成為貴州省的重要入境客源市場。
(1)文中提及的“海峽兩岸”的“海峽”是指;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省是。臺灣南部的高雄市位于地球五帶中的帶。
(2)臺灣島內自然資源種類多樣,從圖2中可以看出,臺灣島中部山脈的資源豐富,有“亞洲天然植物園”的美譽;從樟樹中提取的產(chǎn)量居世界首位。
(3)黔臺兩地空間距離遙遠,現(xiàn)在由貴陽到臺北,我們卻只需短短的2個半小時,這是因為。
(4)現(xiàn)在,臺灣已成為貴州的重要人境客源市場。請向臺灣同胞推薦一處貴陽的旅游勝地,并簡短說說你的推薦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