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A點的經緯度是( )
A.60°W 20°NB.30W° 10°NC.30°E 10°S
【2】B點所在的半球是( )
A.西半球、北半球B.西半球、南半球C.東半球、北半球
【3】東西半球的分界是( )
A.20W°、160E°B.0°、180 °C.20°E、160W°
【4】C點所在溫度帶的特征是( )
A.有極晝極夜現象B.四季分明C.有陽光直射
【5】D點所處的地區(qū)屬于( )
A.高緯度地區(qū)B.中緯度地區(qū)C.低緯度地區(qū)
【6】A點位于D點的方向( )
A.東北方向B.東南方向C.西北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地球儀模型,完成下面小題
【1】地球儀上的緯線 ( )
A.指示南北方向B.長度大致相等C.都是半圓D.有無數條
【2】你觀察到地球儀上0°經線東、西兩側的度數,其分別向東、向西變化的規(guī)律是( )
A.沒有變化B.度數減少C.度數增加D.變化無規(guī)律
【3】圖中赤道是( )
A.劃分經度的起點B.東西半球的分界線C.南北半球的分界線D.90°緯線
【4】地球儀上A點的經緯度位置表示正確的是( )
A.20°S、40°WB.20°S、20°W
C.40°S、40°ED.40°N、40°E
【5】圖中標明度數的經緯線,作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 )
A.0°經線B.0°緯線
C.20°E經線D.20°W經線
【6】圖中與詩句“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最吻合的緯線是( )
A.赤道B.北回歸線
C.南回歸線D.南北極
【7】圖中A地點所處的半球是( )
A.西半球、北半球B.東半球、北半球C.東半球、南半球D.西半球、南半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下列甲、乙兩地的氣溫、降水圖,完成下列問題。
(1)甲、乙兩地,氣溫年較差大的是___地,年降水量最多的是____地。
(2)根據甲地的氣溫特點和降水量特點,可判斷甲地的氣候類型為(_________)。
A.熱帶沙漠氣候 B.熱帶雨林氣候
C.熱帶季風氣候 D.溫帶季風氣候
(3)判斷乙地位于______半球(南、北半球)。
(4)造成甲、乙兩地氣候差異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
A.緯度位置 B.海陸位置 C.地形 D.洋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面是某日地球的晝夜分布圖及地球公轉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造成地球出現晝夜交替現象的原因是_____。甲位置的節(jié)氣為_______。
(2)左圖所示這一天是北半球的_____(節(jié)氣),此時在右圖中地球公轉到_____處。
(3)如左圖所示,此時北京晝夜長短情況_______。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_______。
(4)下圖是東營的小華記錄的“二分二至”正午時刻教室內的光照情況,其中符合左圖所示這一天光照情況的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人口問題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一個國家的人口發(fā)展越慢越好 B. 一個國家的人口發(fā)展越快越好
C. 一個國家的人口不變就好 D. 一個國家的人口的增長應與社會、經濟發(fā)展相適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經緯網。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極點為__________極,①、②兩點中緯度比較高的是__________。
(2)①點緯度是__________,經度是__________。
(3)從圖中可以看出緯線的變化規(guī)律:緯度越大,對應的緯線長度越__________。
(4)①點位于②點的__________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我國地理位置及其優(yōu)越性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 我國主要位于熱帶
B. 我國東臨太平洋,東部廣大地區(qū)雨量較充沛
C. 海陸兼?zhèn),有利于對外交往與合作
D. 我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表為我國四省區(qū)水稻、小麥、棉花和甜菜播種面積數據(單位:千公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表中②代表的農作物是( 。
A.棉花B.甜菜C.水稻D.小麥
【2】與河北省比較,黑龍江省農作物④分布面積更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平原面積廣大B.土壤深厚肥沃
C.機械化水平高D.灌溉水源充足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