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粗鹽中難溶性雜質去除的主要操作是②④⑤,其中去除雜質的關鍵操作是⑤ | |
B. | ②④⑤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 |
C. | 按①③②的步驟進行實驗,可以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但步驟③產生誤差 | |
D. | 按①③②實驗時,若②所用的燒杯內壁沾有水,不影響實驗結果 |
分析 A、粗鹽提純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的操作步驟是溶解、過濾、蒸發(fā),據此進行分析判斷.
B、根據溶解、過濾、蒸發(fā)操作中的玻璃棒的作用進行分析判斷.
C、配制一定質量分數的溶液的步驟:計算、稱量(量。⑷芙,根據各操作注意事項進行分析判斷.
D、實驗中,若①所用燒杯剛剛用清水洗過,會造成溶劑的質量偏大.
解答 解:A、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的操作步驟是溶解、過濾、蒸發(fā),即步驟是①④⑤,其中去除雜質的關鍵一步是過濾④(把不溶于液體的固體與液體分離的一種方法),故選項說法錯誤.
B、實驗各步操作中,溶解時玻璃棒的作用是攪拌,能夠加快粗鹽的溶解速率;過濾時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蒸發(fā)時玻璃棒的作用是攪拌,防止液體飛濺;玻璃棒的作用不相同,該選項說法錯誤.
C、配制一定質量分數的溶液的步驟:計算、稱量(量。、溶解,乙實驗按照②③①的步驟進行操作,如果步驟③仰視讀數會導致量取的水多于理論值,會導致配制的溶液濃度偏小,該選項說法正確.
D、實驗中,若②所用燒杯剛剛用清水洗過,會造成溶劑的質量偏大,則會導致配制的溶液濃度偏小,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C
點評 本題難度不大,掌握粗鹽提純的步驟與注意事項、配制一定質量分數的溶液的步驟與注意事項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實驗操作 | 實驗現象 | 實驗結論 |
步驟Ⅰ:將反應后試管中的固體加水充分溶解, 過濾,洗滌,向濾渣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加熱 | 固體全部溶解,得到藍色溶液 | 硝酸銅分解生成了氧化銅. |
步驟Ⅱ:在圖1的試管和集氣瓶之間連圖2所示的裝置,重新進行加熱硝酸銅的實驗 | 集氣瓶中氣體為無色,帶火星木條復燃 | 硝酸銅分解生成了氧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鋁在空氣中生成一層致密的氧化物保護膜,不穩(wěn)定 | |
B. | 生鐵和鋼是含碳量不同的鐵合金,其中生鐵的含碳量大于鋼的含碳量 | |
C. | 炒完菜后,應及時除掉鍋底的水,這樣可以防止鐵鍋生銹 | |
D. | 金屬的回收利用是保護金屬資源的有效途徑之一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都屬于氧化物 | |
B. | 石蕊溶液能使稀鹽酸變紅色 | |
C. | 細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 | |
D. | 金剛石和石墨物理性質存在著明顯差異,是因為構成它們的原子大小不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加入物質 | 酚酞試液 | NH4Cl溶液 | Na2CO3溶液 |
實驗現象 | 溶液變紅 | 產生刺激性氣味氣體 | 無明顯變化 |
A. | 稀鹽酸或稀硫酸 | B. | BaCI2溶液或CaCl2溶液 | ||
C. | NaOH溶液或Ca(OH)2溶液 | D. | NaOH溶液或KOH溶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濕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是因為溫度升高,分子運動速率加快 | |
B. | 6000L氧氣在加壓下裝入容積為40L鋼瓶中是因為氣體分子間間隔大,易于壓縮 | |
C. | “沖天得陣透長安”濃郁的花香遍布長安是因為分子在不斷運動 | |
D. | 自行車輪胎在陽光下暴曬而炸裂是因為分子受熱,體積變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2H2O$\stackrel{通電}{→}$2H2↑+O2↑ | B. | 2NaOH+H2SO4→NaSO4+2H2O | ||
C. | Fe+2HCl→FeCl2+H2↑ | D. | Na2CO3+Ca(OH)2→CaCO3↓+2NaOH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短時間不使用電腦,將其轉為休眠模式 | |
B. | 教科書循環(huán)使用 | |
C. | 使用一次性筷子,減少疾病傳染 | |
D. | 用傳統(tǒng)發(fā)條式鬧鐘代替電子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