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在總結前人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通過艱辛的努力,終于提出了現(xiàn)代元素周期表的雛形。下表為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元素的相關信息,利用下表回答相關問題:
(1)請畫出16號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填粒子符號);
(3)根據(jù)上表,請你寫出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的化學式
_______________;
(4)在上表中,第二、三周期元素最外層電子數(shù)的變化規(guī)律是___________。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2016年河南省】相同質量的鎂鋁鋅分別與相同質量20%的鹽酸充分反應,產(chǎn)生氫氣質量(直接用各金屬表示)大小關系有以下幾種猜測:①Mg>Al>Zn;②Al>Mg>Zn;③Al=Mg=Zn;④Al=Mg>Zn;⑤Al=Zn>Mg;⑥Al>Mg=Zn。其中合理的個數(shù)為
A.5個 B.4個 C.3個 D.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淮安是一座美麗的水城,水在人們生產(chǎn)、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收集雨水用于城市綠化用水
B.過濾可除去水中所有物質
C.生活中常用肥皂水區(qū)分硬水和軟水
D.可用沉降、過濾、吸附等方法凈化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右圖是甲、乙兩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
(1) ℃時,甲、乙兩種物質的溶解度相等。
(2)t2℃時,將等質量的甲、乙兩種物質加水溶解配制成飽和溶液,所得溶液質量的大小關系為:甲 乙(填“>”、“<”或“=”)。
(3)把甲物質的不飽和溶液變?yōu)轱柡腿芤海铝杏嘘P說法正確的是 (填序號)
A.溶劑的質量一定變小 B.溶質的質量可能不變 C.溶液的質量一定變大
D.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一定變大 E.該飽和溶液還可以溶解其它物質
(4)在實驗室用固體甲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shù)的甲溶液,需用到的儀器有:托盤天平(帶砝碼盒)、燒杯和 。(填序號)
A. 酒精燈 B .藥匙 C.玻璃棒 D.漏斗 E.鐵架臺 F.量筒 G 膠頭滴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校化學研究性學習課題組的同學們?yōu)榱藴y定某氫氧化鈣樣品中Ca(OH)2的含量(含雜質CaCO3),共做了3次實驗,使一定質量的該樣品分別與同一種鹽酸反應,所得相關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如下表,請回答以下問題: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
所取樣品的質量/g | 17.4 | 17.4 | 17.4 |
所取稀鹽酸的質量/g | 80 | 100 | 120 |
生成CO2的質量/g | 2.64 | 4.4 | 4.4 |
(1)在第_____次實驗中,反應容器內有白色固體剩余。該實驗中所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
(2)求原樣品中Ca(OH)2的質量分數(shù)?(計算結果精確到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四個圖像中,能正確反映對應關系的是
A. 一定溫度下,向一定量水中加入KNO3固體
B. 加熱一定量的高錳酸鉀固體
C. 向一定量的硫酸銅溶液中加入鐵粉
D. 向一定量的MnO2中加入H2O2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為分析某由氧化銅和銅組成的混合物中氧化銅的質量分數(shù),現(xiàn)取3份該混合物各20 g,分別緩慢加入到50 g、100 g、150 g某稀硫酸中,測得三組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
組別 | 第Ⅰ組 | 第Ⅱ組 | 第Ⅲ組 |
稀硫酸的質量/g | 50 | 100 | 150 |
溶解固體的質量/g | 10.0 | 16.0 | 16.0 |
根據(jù)實驗及有關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與計算:
(1)第Ⅰ組實驗中反應物______________(填“氧化銅”“稀硫酸”或“氧化銅與稀硫酸”)反應完。
(2)20 g樣品中含氧化銅的質量為________g。
(3)根據(jù)第Ⅰ組數(shù)據(jù)計算所用的稀硫酸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寫出計算過程)。
(4)將第Ⅱ組混合物過濾,在濾液中滴加10%的NaOH溶液,畫出在該混合溶液中加入10% NaOH溶液的質量與生成沉淀質量變化關系的曲線圖。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