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驗室里鑒別下列物質的方法中,正確的是
A. 食鹽和蔗糖:取樣,分別嘗味道
B. 氧氣和氮氣:取樣,分別聞氣味
C. 二氧化碳和氮氣:取樣,用燃著的木條檢驗
D. 過氧化氫溶液和水:取樣,分別加入少量二氧化錳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年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安徽卷)化學(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近年我省多地紛紛展開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工作,垃圾分類回收是其中一項重要舉措。某地街頭垃桶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標識的物質,屬于金屬材料是 ________ (寫出一種即可下同),屬于有機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__。
(2)塑料礦泉水瓶應收入________(填“可回收”或“不可回收”)筒中。
(3)使用鋁合金做內筒的優(yōu)點是 (寫出1點即可)。
(4)為比較鋁和鐵的金屬活動性,某同學設計實驗方案:將鋁和鐵分別放入鹽酸中,比較反應的劇烈程度。你認為該方案__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東?h晶都雙語學校2017屆九年級中考模擬(二)化學試卷 題型:探究題
實驗室有一瓶K2CO3和K2SO4的混合溶液,某化學興趣小組欲設計實驗對該混合溶液進行定量分析。他們經(jīng)過討論后設計了如圖甲所示裝置進行實驗探究:
a.按圖甲組裝儀器,檢查氣密性,并裝好藥品;
b.打開A中活塞,通入N2一段時間,再關閉活塞,稱得D裝置的質量為m1 g;
c.逐滴加入BaCl2溶液至不再產(chǎn)生沉淀;關閉分液漏斗,再用針筒注入稀鹽酸,至不再產(chǎn)生氣體,實驗過程中測得錐形瓶中沉淀的數(shù)據(jù)如上圖乙;
d.打開A中活塞,緩緩通一會兒N2;
e.再稱得D裝置的質量為m2 g。
請你根據(jù)題意回答下列問題:
(1)24.36 g沉淀中含有什么物質?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學式)。針筒注入稀鹽酸時產(chǎn)生氣體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原混合液中K2SO4的質量分數(shù)_____。
(3)小明略加思考后說,通過D裝置的質量變化可以求出混合溶液中K2CO3的質量分數(shù),結果_____(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東?h晶都雙語學校2017屆九年級中考模擬(二)化學試卷 題型:選擇題
關于水的凈化過程描述錯誤的是( )
A.加入明礬使小顆粒凝聚 B.通入氯氣殺菌消毒
C.通過沙濾裝置除去可溶性雜質 D.通過活性炭吸附部分有害物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西省南寧市2017屆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段考化學試卷 題型:信息分析題
下圖是某化學變化的微觀示意圖,X、Y、Z分別表示不同類別的原子,據(jù)圖回答問題:
(1)該化學反應中生成物的分子個數(shù)比為_____;
(2)由X原子構成的物質在該反應中_____(填“是”或“不是”)催化劑;
(3)從微觀角度分析,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的原因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西省南寧市2017屆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段考化學試卷 題型:選擇填充題
下列現(xiàn)象的解釋中,正確的是
A. 水結冰后體積變大——水分子質量、體積非常小
B. 金秋十月,我們在校園里能聞到桂花香味——分子不停地運動
C. 熱脹冷縮——分子大小隨溫度變化而改變
D. 電解水和水蒸發(fā)變成水蒸氣——前者分子本身不變,后者分子改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年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甘肅天水卷)化學(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各組物質加入水中充分攪拌后,同組反應物恰好完全反應,過濾后,在濾紙上留下兩種不溶物質的是( )
A.Ca(NO3)2、BaCl2、AgNO3 B.MgCl2、KOH、NaCl
C.K2CO3、CuSO4、KCl D.CuSO4、Ba(OH)2、Cu(NO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年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福建卷)化學(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人體體液中,酸性最強的是
A.唾液(pH約6.6~7.1) B.胃液(pH約0.8~1.5)
C.膽汁(pH約6.8~7.4) D.血液(pH約7.35~7.45)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