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某同學為了除去CaCO3粉末中混有的少量CaCl2,他提出了如下幾種方案,其中正確的是( 。
A、加熱B、溶解后過濾C、加適量的稀HClD、加適量的稀H2SO4
分析:根據原物質和雜質的性質選擇適當的除雜劑和分離方法,所謂除雜(提純),是指除去雜質,同時被提純物質不得改變.除雜質題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①加入的試劑只能與雜質反應,不能與原物質反應;②反應后不能引入新的雜質.
解答:解:A、CaCl2加熱時不能分解,不能除去雜質,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錯誤.
B、CaCl2易溶于水,CaCO3粉末難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過濾的方法進行分離除雜,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正確.
C、CaCO3粉末能與適量的稀HCl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鈣不與稀鹽酸反應,反而會把原物質除去,不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錯誤.
D、CaCO3粉末能與適量的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鈣、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鈣不與稀硫酸反應,反而會把原物質除去,不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錯誤.
故選:B.
點評:物質的分離與除雜是中考的重點,也是難點,解決除雜問題時,抓住除雜質的必需條件(加入的試劑只與雜質反應,反應后不能引入新的雜質)是正確解題的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某紡織廠為了除去棉麻原料中的非纖維素,可用一定溶質的質量分數的碳酸鈉溶液煮沸棉麻原料.現需要80kg20%的碳酸鈉溶液.
(1)若用碳酸鈉固體和水配制上述溶液,需要碳酸鈉的質量是
 
kg;水的質量是
 
kg.
(2)甲乙兩組同學分別用不同的方案,探究所配得的溶液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是否為20%,設計并完成了以下實驗:
  甲組 乙組
實驗過程 I.取質量是100g的三個燒杯,各盛20g所配得的碳酸鈉溶液.
II.向三個燒杯中分別放入溶質質量分數相同,但溶液質量不同的鹽酸溶液;
III.充分反應后再分別稱量燒杯及剩余溶液;
I.取質量是100g的一個燒杯,盛20g所配得的碳酸鈉溶液.
II.向三個燒杯中滴入溶質質量分數為20%的氯化鈣溶液,直到不再產生沉淀為止,過濾、洗滌、晾干、稱重;
III.繪制加入氯化鈣溶液與產生沉淀的質量關系如下圖;
 
所得的數據或關系圖
  實驗1   實驗2  實驗3
 碳酸鈉溶液/g 20   20 20 
加入鹽酸的質量/g   10 20  30 
反應后燒杯以及剩余物的質量/g   129.12 139.24   149.24
精英家教網
已知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Na2CO3+CaCl2═CaCO3↓+2NaCl
 
請用計算結果填空.
①甲組實驗1中產生氣體的質量是
 
g;
②依據甲乙兩組的數據分別計算所配得的溶液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
甲:
 
;    乙:
 
.(精確到0.1%)
測定結果與20%之間產生差異可能是實驗原理、操作過程等因素引起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我區(qū)某中學化學研究性學習小組為了探究水垢的成因和主要成分,從教材和互聯網上查得如下資料:
Ⅰ.鍋爐用水硬度高了十分危險,因為鍋爐內結垢后不僅浪費燃料,而且會使鍋爐內管道局部過熱,易引起管道變形或損壞,嚴重時還可能引起爆炸.
Ⅱ.用適量的鹽酸可以將熱水瓶膽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和CaCO3]除去.
Ⅲ.天然水中一般都含有Ca2+、Mg2+、HCO3-等離子,在加熱條件下,這些離子趨于生成溶解度更小的物質--水垢.
(1)小李同學對該井水進行如下探究,其做法及結論合理的是
 
.(填序號)
A、用燒杯取少量該井水,加入適量肥皂水,攪拌,發(fā)現有較多浮渣產生,說明該井水為硬水.
B、用燒杯取少量井水,加入一定量活性炭,攪拌、過濾,可吸附井水中的鈣、鎂離子,并使井水軟化.
C、取較多井水,加熱煮沸,煮沸后的井水硬度降低.
(2)某同學為了粗略測定某鍋爐水垢中CaCO3的質量分數,取6.0g 樣品,逐滴加入稀鹽酸至不再產生氣泡為止,共生成2.2g CO2氣體.試計算樣品中CaCO3的質量分數.
(3)若要計算上述反應所消耗的鹽酸溶液的質量分數,題中還缺少的一個數據是
 

(4)乙同學設計了下列實驗裝置進一步探究水垢的成分.其主要操作步驟如下:
①按圖組裝儀器,將50g水垢試樣放入錐形瓶中,加入足量某酸溶液;
②測量一定時間內干燥管內物質增加的質量(見下列曲線);
③待錐形瓶中不再產生氣泡時,打開活塞B,從導管A處緩緩鼓入一定量的空氣;
④再次稱量干燥管內物質增加的質量;
⑤重復③和④的操作,直至干燥管內物質質量不變.
精英家教網
研究性小組的同學通過簡單計算,認為水垢中一定含有少量MgCO3,理由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阜寧縣實驗初中某化學研究性學習小組為了探究水垢的成因和主要成分,從教材和互聯網上查得如下資料:
(Ⅰ)鍋爐用水硬度高了十分危險,因為鍋爐內結垢后不僅浪費燃料,而且會使鍋爐內管道局部過熱,易引起管道變形或損壞,嚴重時還可能引起爆炸.(上冊第56頁)
(Ⅱ)用適量的鹽酸可以將熱水瓶膽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和CaCO3]除去.(下冊第65頁)
(Ⅲ)天然水中一般都含有Ca2+、Mg2+、HCO3-等離子,在加熱條件下,這些離子趨于生成溶解度更小的物質--水垢.
1李同學對該井水進行如下探究,其做法及結論合理的是
AC
AC
.(填序號)
(A)用燒杯取少量該井水,加入適量肥皂水,攪拌,發(fā)現有較多浮渣產生,說明該井水為硬水.
(B)用燒杯取少量井水,加入一定量活性炭,攪拌、過濾,可吸附井水中的鈣、鎂離子,并使井水軟化.
(C)取較多井水,加熱煮沸,煮沸后的井水硬度降低.
(2)某同學為了粗略測定某鍋爐水垢中CaCO3的質量分數,取6.0g 樣品,逐滴加入稀鹽酸至不再產生氣泡為止,共生成2.2gCO2 氣體.試計算樣品中CaCO3的質量分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2013?廣陵區(qū)一模)牙膏是生活必需品,某興趣小組同學對某品牌市售牙膏展開如下探究,請回答問題:
  配料表
摩擦劑:SiO2(20%)
CaCO3(少量)
清潔劑:NaHCO3(15%)
發(fā)泡劑:K12(極少量)
保濕劑:甘油等(60%)
增稠劑:卡拉膠等
其他:香精、水等
[資料卡片]:
a、SiO2不溶于水、且不與酸反應,高溫不分解;
b、NaHCO3受熱易分解,生成Na2CO3、H2O、CO2;
c、牙膏中保濕劑、增稠劑、香精等均為有機物.
(1)取一小段牙膏,加入蒸餾水,充分攪拌后靜置,測得其上層清液的pH為8.3,則此牙膏顯
性,實驗室能否用pH試紙測得該數值,請你作出判斷并說明理由.
不能,因為pH試紙只能測定出整數值
不能,因為pH試紙只能測定出整數值
;
(2)小岳同學發(fā)現,此品牌牙膏在冬季會出現顆粒變大的現象.資料顯示是牙膏中的K12(一種鈉鹽)析出,則K12的溶解度和溫度的關系是
K12的溶解度隨溫度降低而降低(或隨溫度升高而增大)
K12的溶解度隨溫度降低而降低(或隨溫度升高而增大)
;
(3)為測定此牙膏中SiO2的質量分數,興趣小組同學設計了如下方案,并進行了3次實驗:
[實驗步驟]:
①準確稱取2.0g牙膏膏體,烘干水分,高溫加熱,至質量不再減輕為止,在干燥器中冷卻至室溫;
②轉移剩余物至燒杯中,加入稀HCl,至
氣體不再產生為止
氣體不再產生為止
;
③過濾、洗滌、稱量得到剩余固體質量(如表);
實驗編號 1 2 3
實驗前(g) 2.00 2.00 2.00
實驗后(g) 0.43 0.44 0.45
④根據實驗數據進行計算.
[數據處理]:
(4)此測定做3次實驗的目的是
提高實驗的精確度(或可信度)
提高實驗的精確度(或可信度)
;
(5)綜合上述實驗方案及實驗數據,計算此牙膏中SiO2的質量分數.
22%
22%
;
[實驗分析]:
(6)按上述實驗步驟操作,發(fā)現測定結果偏大,導致偏大的原因可能是
步驟③中,沒有將剩余固體進行干燥,有洗滌液附著在固體表面
步驟③中,沒有將剩余固體進行干燥,有洗滌液附著在固體表面
;
(7)高溫加熱的目的除為了除去CaCO3及NaHCO3以外,還為除去
保濕劑、增稠劑、香精等有機物
保濕劑、增稠劑、香精等有機物
;
(8)步驟②中,加稀HCl發(fā)生的反應有
CaO+2HCl═CaCl2+H2O
CaO+2HCl═CaCl2+H2O
、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2CO3+2HCl═2NaCl+H2O+CO2
;
(9)步驟③中,洗滌的目的是
除去固體表面附著的CaCl2和NaCl溶液
除去固體表面附著的CaCl2和NaCl溶液
;若不洗滌,則測定結果將
偏大
偏大
.(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10)為保證洗滌效果,最好用
A
A
洗滌.
A.蒸餾水     B.自來水     C.飽和NaCl溶液     D.飽和CaCl2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