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兩百多年前,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氣成分。仿照這個實驗的原理,化學家積極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設計出下列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

(實驗回顧)圖1是實驗室用紅磷燃燒來粗略測定空氣中O2含量的裝置。

1)寫出紅磷燃燒的符號表達式__________。

2)實驗原理:由于紅磷燃燒消耗空氣中的O2,使容器內外產(chǎn)生__________,燒杯內的水倒吸入集氣瓶中,通過量取進入水的體積可以粗略測得空氣中O2的含量。

3)實驗結束,發(fā)現(xiàn)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小于瓶內空氣體積的1/5,可能原因是:①實驗裝置漏氣;②__________;③

(提出問題)測量結果與理論值誤差較大,怎樣才能減少誤差呢?

(查閱資料)

①紅磷著火點240℃,白磷著火點40℃;

②磷燃燒后的產(chǎn)物有毒;

③鐵在潮濕的空氣中會生銹,會消耗氧氣。

(實驗改進)

1)甲組同學查閱資料后,對課本上的實驗進行了圖2所示的改進,其改進后的優(yōu)點是__________(答一條)

2)儀器改進后甲組同學測定的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

實驗前

實驗后

測定項目

集氣瓶及止水夾左側導管內空氣的總體積

燒杯中水的體積

燒杯中剩余水的體積

體積/

126.0

80.0

54.8

根據(jù)上述實驗可以算出,實驗測得空氣中O2的體積分數(shù)是__________%。

3)乙組同學根據(jù)鐵生銹原理,探究用鐵能否測定空氣中O2的含量,于是用粗鐵絲進行了實驗(裝置如圖3)。通過7天測得的數(shù)據(jù)計算出空氣中O2的含量為20.13%。與紅磷燃燒的方法相比,該方法的優(yōu)點是鐵絲生銹可以消耗更多的O2,使測量結果更準確,但也存在缺點,你認為缺點是__________。

(拓展延伸)銅也能與空氣中氧氣、水、二氧化碳反應,生成銅綠[銅綠的主要成分為Cu2(OH)2CO3]。若將圖3裝置中的粗鐵絲換成足量的粗銅絲進行實驗,請判斷能否比較準確的測定空氣中O2含量并說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P+O2P2O5 氣壓差(壓強差) 紅磷量不足(或未等冷卻至室溫就打開止水夾) 白磷的著火點低,更易燃燒或裝置始終密閉,使測得的結果更準確(合理即可) 20% 鐵生銹需要和氧氣、水發(fā)生化學反應,會消耗少量的水,造成誤差 不能,因為銅生銹也會消耗水和二氧化碳

【解析】

根據(jù)題目已給信息正確評價改進實驗優(yōu)點。

[實驗回顧]1)紅磷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故答案為:P+O2P2O5;

2)紅磷在密閉環(huán)境中燃燒,消耗氧氣,從而使集氣瓶內壓強減小,從而產(chǎn)生壓強差,導致水回流。故答案為:氣壓差(壓強差);

3)回流的水小于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是:紅磷不足、裝置漏氣、未冷卻到室溫就打開彈簧夾。故答案為:紅磷量不足(或未等冷卻至室溫就打開止水夾);

[實驗改進]1)白磷的著火點更低,且改進裝置始終密閉,結果更準確。故答案為:白磷的著火點低,更易燃燒或裝置始終密閉,使測得的結果更準確(合理即可);

2)反應結束后,水一共回流的體積約為:80.0mL-54.8mL=25.2mL,回流的水的體積就是被消耗的氧氣的體積,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為:。故答案為:20%;

3)利用鐵生銹消耗氧氣測定空氣氧氣的含量,結果更為準確,但鐵生銹除了消耗空氣中的氧氣外,還消耗了少部分的水,可能會產(chǎn)生一定誤差。故答案為:鐵生銹需要和氧氣、水發(fā)生化學反應,會消耗少量的水,造成誤差;

[拓展延伸]由題意可知,銅生銹除了消耗氧氣還會消耗二氧化碳,產(chǎn)生的結果會存在誤差。故答案為:不能,因為銅生銹也會消耗水和二氧化碳。

故答案為:【實驗回顧】(1P+O2P2O52)氣壓差(壓強差)(3)紅磷量不足(或未等冷卻至室溫就打開止水夾)【實驗改進】(1)白磷的著火點低,更易燃燒或裝置始終密閉,使測得的結果更準確(合理即可)(220%3)鐵生銹需要和氧氣、水發(fā)生化學反應,會消耗少量的水,造成誤差【拓展延伸】不能,因為銅生銹也會消耗水和二氧化碳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用鋅和稀硫酸制取氫氣.向氣體發(fā)生裝置中加入一定量鋅粒,將15g稀硫酸分三次加入,每次生成氣體的質量如下表。

次數(shù)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加入稀硫酸質量/g

5

5

5

生成氫氣質量/g

0.02

0.02

0.01

請計算:

(1)共制得氫氣_________g。

(2)所用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廢舊金屬可回收利用,用合金廢料(含FeCuAl)制取FeSO4溶液和回收金屬Cu。實驗流程如下圖所示(部分生成物已略):

1)合金_________屬于(純凈物混合物”)。

2)生活中鋁比鐵更耐腐蝕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學反應方程式解釋)。

3)步驟A化學反應方程式表示為:2Al2NaOH+2R2NaAlO23H2,依據(jù)質量守恒定律推出R的化學式為 ________。

4)步驟B發(fā)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___________;反應的基本類型為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興趣小組利用下列裝置進行實驗室制取和收集氣體的實驗,請回答:

1)若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應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_____(填字母),選擇此裝置的依據(jù)是_______該裝置中還缺少棉花,棉花的作用是_________.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

2)給試管中的固體物質加熱時試管口要________ 目的是__________

3)用排水法收集氧氣的適宜時刻是_____ 用此方法收集滿了時會看到__________

4)用F裝置收集氧氣時,氧氣應從_________(填bc)進入。

5)收集滿氧氣,取出正放在桌面上后,應該先 ________,然后再________,否則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__

6)若用過氧化氫制取氧氣,還需要用到____________(填名稱),其起____________作用,能否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后的剩余物代替該物質___________(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學用語是我們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請按要求填空。

1)化學元素與人體生活有密切聯(lián)系,青少年缺________(填名稱)會佝僂病或發(fā)育不良,缺鋅________(填元素符號)會引起發(fā)育不良。

2)運動會開幕式上,同學們放飛的氦氣球中充滿了氦氣________(填化學式),劇烈運動后同學們補充的運動飲料中主要含有鈉________(填元素符號)、鉀元素。

3)由于氮氣的化學性質不活潑,食品包裝袋常充入氮氣________(填化學式)防腐。

4)冬天用煤火取暖時,一定要裝囪,注意室內通風,防止一氧化碳________(填化學式)中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今年我國紀念“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活動的宣傳主題為“節(jié)約水資源,保障水安全”。

1)如圖是水的電解實驗裝置圖,通電一段時間后,b端玻璃管中產(chǎn)生的氣體是_____,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該反應的基本類型是_____

2)天然水多為硬水,生活中可通過_____使其轉化為軟水。

3)家用凈水劑中常使用_____凈水,這種物質既能吸附水中的異味和色素,又可粗略去除一些難溶性雜質。

4)水體污染的來源主要有工業(yè)污染、農(nóng)業(yè)污染和_____。請列舉一種預防水體污染的具體做法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用化學用語填空:

(1)3個氯原子_________

(2)2個氧分子_________;

(3)鎂離子_________

(4)保持二氧化碳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

(5)地殼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是_________

(6)空氣中含量最高的物質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室中常用高錳酸鉀受熱分解制取氧氣.

①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

②組裝制取氧氣裝置,從上圖中選擇所需的儀器有________(填字母序號).

③裝置組裝完成后,裝藥品前應首先進行的操作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碳及碳的化合物之間的知識脈絡圖,其中“”代表“生成”。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查資料可知,同種元素形成的不同單質互稱“同素異形體”。下列有關含碳的物質中,互為同素異形體的是_______

A.金剛石 B.C60 C.石墨 D.CO2 E.CO

(2)轉化④在實驗中常見的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轉換⑥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關于下列說法錯誤的是__________

A.圖中與二氧化碳相互轉化的物質有3種 B.CO2和CO化學性質不同,原因是分子構成不同

C.金剛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質不同原因是碳原子結構不同

D.單質碳、一氧化碳都有可燃性,所以都可以用來做燃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