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4分)合理運用燃燒與滅火的原理很重要。

(1)長期堆放的干草易引起火災。從燃燒條件分析“干草”是____________。

(2)若燃氣灶的火焰呈黃色,需要調(diào)節(jié)灶具的進風量,其目的是____________。

(3)液態(tài)二氧化碳滅火器可撲滅圖書,檔案等物的失火,其中液態(tài)二氧化碳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答案】1)可燃物 2)使氧氣充足,燃料充分燃燒 3)降溫、隔絕空氣

【解析】

試題分析:燃燒條件分析“干草”是可燃物;燃氣灶的火焰呈黃色,需要調(diào)節(jié)灶具的進風量,其目的是提供充足的氧氣,燃料充分燃燒;滅火中液態(tài)二氧化碳的作用是降溫、隔絕空氣。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A高層住房著火時,立即打開所有門窗

B夜晚發(fā)現(xiàn)液化氣泄漏立即開燈檢查

C用氫氧化鎂治療胃酸過多

D由于淀粉有遇到碘變藍的特性,可利用淀粉檢驗加碘食鹽的真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4分元素周期表是化學學習和研究的重要工具。下圖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16~11號元素中屬于金屬元素的有填元素符號

2表中不同種元素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是 填序號。

A.質(zhì)子數(shù)不同 B.中子數(shù)不同 C.相對原子質(zhì)量不同

3科學家宣布已人工合成了第119號元素,則此元素的核電荷數(shù)為 。

4根據(jù)上表的規(guī)律,預測質(zhì)子數(shù)為20的元素在表中的位置是 選擇表中①、②、③填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物質(zhì)的化學式書寫不正確的是

ACuO BCuNO3 CAlCl3 DMg(O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生活常識的說法,正確的是

A氮氣常用作保護氣

B純凈水不含任何化學物質(zhì)

C室內(nèi)燃氣泄漏應立即打開排氣扇

D用過濾的方法將硬水轉(zhuǎn)化成軟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做法不正確的是

A燃放煙花爆竹時,遠離人群和可燃物

B正在使用的家用電器著火,立即用水澆滅

C燃著的酒精燈不慎碰倒,立即用濕布蓋滅

D少量濃硫酸沾在皮膚上,立即用大量水沖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jù)下列裝置圖回答問題。(9

(1)標號儀器①的名稱是 。

(2)實驗室用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應選擇的發(fā)生裝置為 (填字母,下同),要收集純凈的氧氣可選擇 ,寫出該反應的符號表達式 。

(3)已知甲烷極難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氣。實驗室可用加熱無水醋酸鈉和堿石灰的固體混合物來制取甲烷。實驗室制取甲烷的裝置組合是_________(從上圖中選擇)。若用右圖2裝置來收集甲烷,甲烷應從_______端進入。(填“a”或“b”)。

(4)實驗室用一定質(zhì)量的高錳酸鉀制取氧氣,通過排水量測定所收集到的氧氣體積(裝置選用A、F、G)。

①本實驗的設計利用了氧氣 性質(zhì)。

②若各裝置的連接順序是:a→b→c→d,F(xiàn)裝置內(nèi)導管(“b”或“c”)應該是b (填“長”或“短”,下同)c 。

③一同學在用此收集方法結(jié)束后,發(fā)現(xiàn)水開始從導管倒流,這是因為該同學_______ 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7分)右圖是實驗室制取氣體的部分裝置。

(1)儀器X的名稱是 。

(2)寫出三個用A裝置制取O2的注意事項。

(3)B和C裝置均可制取O2,其中C裝置的優(yōu)點是可隨時控制反應的發(fā)生與停止,如果打開彈簧夾,固體與液體接觸,反應便能發(fā)生。請簡述使C裝置中反應停止的原理。

(4)若用D裝置采用排水法收集O2,請簡述操作步驟。

(5)若采用D(氣體由a口進入)收集到的一種氣體,請簡述驗證該氣體的試驗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8分)“速力菲”補血劑的說明書如圖所示,其有效成分為琥珀酸亞鐵。

(1)1個琥珀酸亞鐵分子中一共有 個原子。

(2)琥珀酸亞鐵中鐵元素與碳元素的質(zhì)量比為 。

(3)琥珀酸亞鐵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

(4)醫(yī)生建議某患者每天服用2片“速力菲”,請計算該患者每天從中攝入的鐵元素質(zhì)量。寫出計算過程(計算結(jié)果精確到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