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質(zhì)。下列有關水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水是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氧化物
B.用肥皂水可以區(qū)分硬水和軟水
C.水的蒸發(fā)和電解水的基本反應類型相同
D.凈化水的常用方法有吸附、沉淀、過濾和蒸餾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北京市昌平區(qū)初三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圖所示裝置可用于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實驗前在集氣瓶內(nèi)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記號。下列有關該實驗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紅磷熄滅后應立刻打開彈簧夾
B.點燃紅磷前先用彈簧夾夾緊乳膠管
C.最終瓶中剩余的氣體是純凈的氮氣
D.實驗時,只取用極少量紅磷,可減少污染且不影響實驗結(jié)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山東省濟南市初三上學期期末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用分子的觀點”解釋的現(xiàn)象中不正確的是
A.濕衣晾干——分子不停地運動 B.水結(jié)成冰——分子發(fā)生變化
C.干冰升華——分子間間隔變大 D.熱脹冷縮——分子間有間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海南師范大學附中初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水冷卻后除了會凝固成冰晶體外,還會形成玻璃態(tài)。它是由液態(tài)水急速冷卻到-108℃時形成的,玻璃態(tài)的水與普通液態(tài)的水密度相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水由液態(tài)變?yōu)椴AB(tài),體積減少 B.水由液態(tài)變?yōu)椴AB(tài),體積膨脹
C.水由液態(tài)變?yōu)椴AB(tài)是物理變化 D.水由液態(tài)變?yōu)椴AB(tài)是化學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海南師范大學附中初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在“人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證明呼出氣體含二氧化碳多的證據(jù)是:呼出的氣體使澄清石灰水更渾濁
B.證明呼出氣體含氧氣少的證據(jù)是:呼出的氣體使木條燃燒更旺
C.證明呼出氣體含水蒸氣多的證據(jù)是:呼出的氣體在玻璃上結(jié)下水珠
D.判斷呼出氣體含有氮氣的依據(jù)是:空氣中含有氮氣,而氮氣不為人體吸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海南師范大學附中初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用分子觀點解釋下圖漫畫中小女孩的話,正確的是
A.分子質(zhì)量小 B.分子間有間隔
C.分子體積小 D.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河北省沙河市初三上學期第4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計算題
日常使用的金屬材料,大多數(shù)屬于合金。黃銅是以鋅作主要添加元素的銅合金.
(1)赤銅(Cu2O)是我國古代制取黃銅的一種原料。Cu2O中銅元素與氧元素的質(zhì)量比是 .
(2)用來制造彈殼的黃銅只含有鋅和銅.將22g彈殼放在盛有100g稀硫酸的燒杯中(硫酸足量),當彈殼不再溶解后,燒杯中混合物的質(zhì)量是121.8g.計算:
①產(chǎn)生氫氣的質(zhì)量.
②彈殼中銅的質(zhì)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河北省沙河市初三上學期第4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2014年“六·五”世界環(huán)境日中國的主題為“向污染宣戰(zhàn)”。下列做法符合這一主題的是
A.通過焚燒秸桿為農(nóng)作物提供養(yǎng)分
B.通過加高煙囪排放工業(yè)廢氣
C.提倡步行、騎自行車等“低碳”出行方式
D.施用大量的化肥和農(nóng)藥以提高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湖南省瀏陽市初三第四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下圖是初中化學中常見的儀器和裝置,請認真觀察后回答有關問題。
(1)B裝置中儀器X的名稱是 。(1分)
(2)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氣,可選擇的裝置是 。(1分)
(3)實驗室用大理石和稀鹽酸制取和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同時檢驗二氧化碳。
請按照氣流從左到右方向,用儀器接口字母表示連接順序 ,
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