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水、節(jié)約水、保護水”是每個公民的義務(wù)和責任.
(1)下列“水”屬于純凈物的是______(填序號)
a蒸餾水 b河水 c自來水
(2)用如圖甲裝置進行電解水的實驗,該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b中收集到的氣體是__.用______來檢驗a中產(chǎn)生的氣體.
(3)圖甲實驗說明水是由_______組成的.
(4)在電解水時,當負極產(chǎn)生氣體的體積是4mL時,正極產(chǎn)生 的氣體為________mL。
(5)云南水資源豐富,但分配不均.有些村民用地下水作為生活用水,人們常用__來檢驗地下水是硬水還是軟水;生活中可用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某同學自制如圖乙所示簡易凈水器,圖中活性炭的作用主要是___.
【答案】a 氫氣 帶火星的小木條 氫元素和氧元素 2 肥皂水 煮沸 吸附水中的色素和異味
【解析】
通過電解水得到氫氣和氧氣,證明水由氫和氧兩種元素組成,并且負極產(chǎn)生的氫氣的體積為正極產(chǎn)生的氧氣體積的2倍,得出一個水分子中含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
(1)蒸餾水為純水,其他均含有可溶性的雜質(zhì)。故為純凈物的只有蒸餾水,答案選a蒸餾水。
(2)電解水可得到氫氣和氧氣,化學方程式為:;b中氣體的為a中氣體體積的兩倍,因此b中收集到的氣體為氫氣,而a中產(chǎn)生的為氧氣,實驗室常用帶火星的小木條檢驗氧氣,若木條復(fù)燃,則說明該氣體為氧氣。
(3)電解水得到氫氣和氧氣,證明水由氫和氧兩種元素組成。
(4)一個水分子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gòu)成,負極產(chǎn)生的氣體為氫氣,當負極產(chǎn)生的氣體體積為4mL時,正極產(chǎn)生的氧氣體積應(yīng)該為其一半,即2mL。
(5)生活中可用肥皂水來檢驗軟水和硬水,硬水浮渣多泡沫少;若要將硬水軟化,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式,實驗室常用蒸餾的方式。在凈水過程中,活性炭目的是為吸附水中的色素和異味。因此此題答案為加入肥皂水;煮沸;吸附水中的色素和異味。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興趣小組對氯酸鉀分解反應(yīng)的催化劑進行研究,在相同的加熱條件下,用如圖裝置完成表中實驗:
編號 | 氯酸鉀質(zhì)量/g | 催化劑 | 催化劑質(zhì)量/g | 收集50mL氧氣所需時間/s |
實驗1 | 5 | - | - | 171 |
實驗2 | 5 | 二氧化錳 | 0.5 | 49 |
實驗3 | 5 | 氧化鐵 | 0.5 | 58 |
實驗4 | 5 | 氯化鉀 | 0.5 | 154 |
(1)設(shè)置實驗1的目的是_____;
(2)表中所列3種催化劑的催化效果最佳的是_____;
(3)寫出氯酸鉀分解的文字表達式:_____;
(4)由實驗1和實驗4可知,氯化鉀_____(填“有”或“無”)催化作用。維持加熱條件不變,用實驗1再繼續(xù)收集50mL氧氣,所需時間明顯少于171s,解釋原因:_____;
(5)要比較氯酸鉀分解反應(yīng)中不同催化劑的催化效果,除了測量收集50mL氧氣所需時間外,還可以測量相同時間內(nèi)_____。
(拓展探究)同種催化劑,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氯酸鉀分解反應(yīng)的催化效果?
假設(shè):_____。
方案: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制作了如圖所示的簡易電解水裝置,進行家庭小驗(注:該裝量氣密性良好,且反應(yīng)一段時間后停止通電,A、B管內(nèi)液面均高于圖中D線)。
請根據(jù)結(jié)果回答問題:
(1)用燃著的小木條檢驗B管氣體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管內(nèi)生成的氣體聚集在上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電解一段時間后若A極上方收集到10mL氣體,理論上B極上方應(yīng)當收集到氣體______________mL;
(4)實驗時常在水中加入硫酸或氫氧化鈉,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據(jù)化學反應(yīng)前后______________不變,電解水實驗證明了水是由___________組成,請寫出電解水的符號表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水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水凈化過程中常用的消毒劑有:O3、Cl2、C1O2、Ca(ClO)2。
請回答下列問題:
(1)上述物質(zhì)中,屬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填物質(zhì)名稱)。
(2)自來水消毒方法有多種,次氯酸鈣(Ca(ClO)2)是常用的消毒劑,次氯酸鈣是有____種元素組成:該物質(zhì)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是________,Ca(ClO)2中氯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________(答案保留一位小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A,B,C三種不含結(jié)晶水的固體物質(zhì)的溶解度曲線如圖,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 t1℃時,A的飽和溶液65g中含有溶劑50g
B. 將t2℃A,B,C三種物質(zhì)的飽和溶液降溫至t1℃時,C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保持不變
C. 在t2℃,A,B兩種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相同
D. 要從B溶液中得到B,通?刹捎谜舭l(fā)溶劑使其結(jié)晶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國慶70周年大閱兵上,大國重器之東風—41震撼登場。東風—41是一種采用固體燃料的新型洲際導彈,具備全球無死角打擊能力,而在東風系列導彈中,早期的東風—5則是采用一種叫偏二甲肼(C2H8N2)的液體燃料。請回答下列問題:
(1)偏二甲肼(C2H8N2)屬于_____(選填“混合物”“化合物”中合適的一項)。
(2)偏二甲肼中(C2H8N2)共含有_____種元素。
(3)偏二甲肼分子中,碳、氫的原子個數(shù)比_____(填最簡整數(shù)比)。
(4)偏二甲肼中(C2H8N2),碳、氫元素的質(zhì)量比_____(填最簡整數(shù)比)。
(5)偏二甲肼(C2H8N2)中,所含元素質(zhì)量分數(shù)最大的元素是_____(填元素符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室可用下列裝置制取多種氣體。
制取O2:……
制取CO2:CaCO3+HCl→CaCl2+CO2+H2O
已知:用大理石(固)和鹽酸(液)制取CO2,CO2是一種無色無味、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的氣體。
試回答:(1)寫出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氧氣的符號表達式_____。
(2)下列有A、B兩種發(fā)生裝置和D、E兩種收集裝置,請回答下列問題:
①寫出圖中儀器的名稱:I_____,II_____。
②用裝置A或B制取氣體實驗時,首先應(yīng)_____。
③用裝置E和另一儀器(除導管外)收集并測量O2體積,另一儀器名稱為_____。
(3)下列對制取以上兩種氣體的分析中不正確的是_____(填選項字母)。
A 制取CO2和O2的發(fā)生裝置可能不同
B O2和CO2都能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C 可以用E裝置收集CO2
D 用D裝置收集O2時,O2應(yīng)從b管導入
(4)通過制得的氧氣和氫氣模擬氫氧焰實驗,按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
①關(guān)閉K,通入氫氣,點燃。為保證安全,點燃氫氣之前應(yīng)先_____,將鐵絲網(wǎng)放在火焰上灼燒,鐵絲網(wǎng)只發(fā)紅,不熔斷。
②打開K,通入氧氣,火焰更明亮,鐵絲熔斷,說明燃燒的劇烈程度與氧氣的_____有關(guā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瘜W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課外時間將部分所學知識進行整理,請你一同參與其中,如圖是A、B、C、D四種粒子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請回答
(1)表示離子結(jié)構(gòu)示意圖的是________(填序號)。
(2) X=______。
(3) A粒子的化學性質(zhì)與B、C、D中哪種粒子的化學性質(zhì)相似_______(填序號),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從結(jié)構(gòu)示意圖看,A粒子和另外三種粒子明顯不同點_______。
(5)如圖是鈣元素的相關(guān)信息,從圖中可知鈣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為________,核電荷數(shù)為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jù)如圖1實驗裝置圖,回答問題:
(1)寫出圖中有標號的儀器名稱:a______;
(2)在實驗室中制取并收集,可選用上述裝置中的寫序號______,發(fā)生反應(yīng)的文字表達式______。
(3)小林用收集到的氣體進行了如圖2探究實驗其中的小花都是用紫色石蕊染成紫色的干燥紙花,回答下列問題:
實驗Ⅳ的現(xiàn)象是______;實驗Ⅱ、Ⅲ的作用分別是______;這組探究實驗最終得到的結(jié)論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