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下列關于水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工業(yè)廢水需要處理達標后才能排放
B.明礬可以使硬水轉化為軟水
C.蒸餾海水和電解水的過程中水發(fā)生的都是物理變化
D.蒸餾水、自來水都是純凈物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科粵版 1.2.2 化學實驗基本操作 題型:單選題
小周想用量筒量取 30毫升的溶液,如圖虛線箭頭所指的位置為量筒中目前已量取的溶液體積。繼續(xù)取用液體最能避免體積超出30毫升,下列器材中應選用(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西省朔州市2019-2020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第二次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敘述不符合化學史實的是
A. 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fā)現(xiàn)了元素周期律,并編制了第一張元素周期表
B. 法國化學家拉瓦錫測定出了空氣中所有成份的具體含量
C. 首先提出分子概念的是意大利科學家阿伏加德羅
D. 近代原子學說是由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浙江省衢州市2019-2020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用CO2和NH3合成尿素[CO(NH2)2]是固定和利用CO2的成功范例,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2NH3═CO(NH2)2+H2O。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尿素中有2個氮原子
B.尿素的相對分子質量是60g
C.參加反應的CO2與NH3的質量比是44:17
D.該反應是充分利用CO2的一種有效途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浙江省衢州市2019-2020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硝酸銨(NH4NO3)是常用的一種氮肥,NH4NO3中含有NO3-,則NO3-中氮元素的化合價為( 。
A.+2 B.+3 C.+4 D.+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縣2019-2020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末化學試卷 題型:實驗題
下圖所示的實驗都涉及控制變量法的應用,請結合具體的實驗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實驗Ⅰ是”探究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有什么不同”的其中一組實驗,根據伸入吸入的空氣中的小木條能繼續(xù)燃燒,伸入呼出的氣體中的小木條熄滅的現(xiàn)象,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實驗Ⅱ中,由銅片上的白磷燃燒面紅磷不燃燒,得出燃燒需要的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實驗完畢,將燒杯中的熱水慢慢倒出,當白磷剛露出水面便劇烈燃燒起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Ⅲ是“探究鐵的銹蝕條件”中的一組對比實驗,根據①中鐵釘先生銹的現(xiàn)象,得出鐵生銹的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試管②中的水需要事先煮沸,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實驗Ⅳ是“探究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一組實驗。
①是把干燥的噴有紫色石蕊的小花直接放人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設計這個實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把噴水后的紫色石蕊小花放人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縣2019-2020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末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圖像能正確反映其對應變化關系的是
A足量鎂條在密閉容器中燃燒 | B向一定質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鐵粉 | C一定條件下氧化銅和炭粉恰好完全反應 | D將鐵釘加入足量的硫酸銅溶液中 |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縣2019-2020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末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我們生活的物質世界充滿了變化。下列變化過程中,只發(fā)生了物理變化的是
A. 火箭發(fā)射 B. 冰川融化 C. 節(jié)日焰火 D. 葡萄釀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2018學年科粵版九年級化學第三單元第二節(jié)基礎練習 題型:單選題
下列關于催化劑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二氧化錳是所有反應的催化劑
B.加入二氧化錳能使雙氧水分解放出的氧氣總量增加
C.催化劑能改變化學反應快慢而本身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都不變
D.要使雙氧水分解放出氧氣,必須要加入二氧化錳,否則反應就不能發(fā)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