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納總結和邏輯推理是化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下列歸納推理正確的是
A. 二氧化碳氣體和氧氣都能用濃H2SO4干燥
B. Na2CO3溶液和NaNO3溶液都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
C. 稀有氣體可做保護氣,則可做保護氣的一定是稀有氣體
D. 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則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
A 【解析】A. 濃H2SO4只能用來干燥不與其反應的氣體,二氧化碳和氧氣不與濃H2SO4反應,正確;B. Na2CO3溶液呈堿性,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NaNO3溶液呈中性,不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色,錯誤;C. 稀有氣體可作保護氣,可作保護氣的不一定是稀有氣體,也可能是氮氣,錯誤;D. 酸堿之間的反應是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不一定是中和反應,如CO2 + Ca(OH)2 == CaCO3...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浙江省金華市、麗水市2018年中考化學試卷 題型:綜合題
碳酸氫鈉片是一種常用藥,能用于治療胃酸過多,這是因為人體的胃液中含有鹽酸。已知:NaHCO3+HCl=NaCl+H2O+CO2↑,為測定藥片中碳酸氫鈉的含量,小科進行了如下實驗:
(1)小科認為,要測定藥片中碳酸氫鈉的含量,實驗中需要采集兩個數(shù)據(jù):一是測出碳酸氫鈉片樣品的質量;二是根據(jù)碳酸氫鈉與鹽酸的反應原理,通過實驗測出反應生成的_______質量。(2)小科按如圖甲的實驗方案,取藥片和足量的稀鹽酸進行實驗,通過測量反應前后總質量的變化來采集實驗數(shù)據(jù)。同學們認為,測得碳酸氫鈉的質量分數(shù)會偏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點即可)。
(3)為減小實驗誤差,小科又設計了如圖乙的實驗方案,取藥片和足量的稀鹽酸進行了三次實驗,采集的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
實驗序號 | 1 | 2 | 3 |
碳酸氫鈉片樣品質量/克 | 3.0 | 3.0 | 3.0 |
反應前總質量/克 | 193.8 | 194.6 | 193.6 |
反應后總質量/克 | 192.6 | 193.6 | 192.5 |
二氧化碳質量/克 |
請計算藥片中碳酸氫鈉的質量分數(shù)_____________。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逸出時帶走了水蒸氣(或有部分液體濺出燒杯) 70% 【解析】(1)根據(jù)NaHCO3+HCl=NaCl+H2O+CO2↑,可知通過實驗測出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質量即可;(2)根據(jù)NaHCO3+HCl=NaCl+H2O+CO2↑,可推測:二氧化碳逸出時帶走了水蒸氣(或有部分液體濺出燒杯) ,導致測得碳酸氫鈉的質量分數(shù)會偏大;(3)由題意可得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193.8g-...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重慶大足、綦江、南川、全善初中四校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三學月聯(lián)考化學試卷 題型:多選題
下列圖象不能正確反映其對應操作中各量變化關系的是( )
A. 圖a:將濃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氣中一段時間
B. 圖b:向澄清石灰水中不斷加水
C. 圖c:等質量的鋅、鐵與足量的稀硫酸反應,產生氫氣的質量
D. 圖d:向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鐵粉
AB 【解析】A. 圖a:濃硫酸具有吸水性,將濃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氣中一段時間,溶液質量增多,當濃硫酸變成稀硫酸后就沒有吸水性,溶液質量不再增多,錯誤;B. 圖b:向澄清石灰水中不斷加水,堿性減弱,無限加水,溶液趨向于中性,不能變成酸性,錯誤;C. 圖c:鋅的金屬活動性比鐵強,開始的相等時間內,鋅產生的氫氣多;等質量的鋅、鐵與足量的稀硫酸反應,鐵產生氫氣的質量比鋅多,正確;D. 圖d: 向一定...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蘇州市2018屆九年級二;瘜W試卷 題型:實驗題
試管實驗節(jié)約藥品操作簡便現(xiàn)象明顯,是課堂教學中研究物質性質與變化的重要方法與手段。下列是初中化學中常見的幾組實驗:
(1)將兩片大小、形狀相同的未打磨的鋁片分別放入A、B兩試管中,再分別倒入氯化銅溶液和硫酸銅溶液,結果A試管中產生較多氣泡和紫紅色固體,B試管中一段時間內無明顯現(xiàn)象。將一片單向打磨3次的鋁片放入C試管中,加入硫酸銅溶液,打磨處產生一些氣泡和紫紅色固體。對比AB兩試管說明______會影響鋁與銅鹽溶液的反應。為了驗證這一觀點,向B試管中加入下列物質中的_______,也產生與A試管同樣現(xiàn)象。
A.NaCl溶液 B.Na2SO4溶液 C.KCl溶液 D.稀硫酸
對比BC兩試管說明______會影響鋁與硫酸銅的反應。
(2)向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D、E兩支試管中分別滴入酚酞試液和氯化鐵溶液,D中溶液變紅色,E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是______,寫出E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再分別往上述兩試管中滴入稀硫酸并充分振蕩,能說明試管內恰好完全反應的現(xiàn)象是:D試管中看到______,E試管中看到______,此中和反應有明顯現(xiàn)象,請再舉一個無需借助指示劑就有明顯現(xiàn)象的中和反應實例______(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3)請仔細觀察下圖:
試從微觀粒子變化的角度分析該反應的實質是:_________。
溶液中的酸根離子(陰離子) AC 鋁片表面致密氧化膜 產生紅褐色沉淀 3NaOH + FeCl3=Fe(OH)3↓+ 3NaCl 紅色剛剛褪為無色 紅褐色沉淀消失,溶液呈黃色 H2SO4+Cu(OH)2=CuSO4+2H2O 鋁比銅活潑,在溶液中,每2個鋁原子失去6個電子,變成2個鋁離子;每3個銅離子得到6個電子,變成3個銅原子 【解析】(1)根據(jù)對比實驗法分析解答;(2)根據(jù)氯化鐵溶液與氫...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蘇州市2018屆九年級二;瘜W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變化只有加入酸才能一步實現(xiàn)的是
A. AgNO3→AgCl B. CaCO3→CO2 C. Cu→H2 D. CuO→CuSO4
D 【解析】A、由于AgNO3+NaCl(可溶性氯化物)=AgCl↓+NaNO3,錯誤;B、由于CaCO3 CaO+CO2↑,錯誤;C、由于金屬銅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排在氫后面,因此銅和酸不能得到氫氣,錯誤;D、由于金屬氧化物轉化為鹽,只能和酸反應才能得到鹽,正確。故選D。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蘇州市2018屆九年級二;瘜W試卷 題型:單選題
“水是生命之源”,有關水的認識正確的是
A. 電解水得到H2和O2,可知水是由氫氣和氧氣組成的
B. 生活中用過濾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C. 凈水的方法有沉淀、過濾、吸附、蒸餾等
D. 高錳酸鉀、氯化鈉、汽油分別加入一定量水中都能形成溶液
C 【解析】A、水電解產生氫氣和氧氣,說明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錯誤;B、生活中用煮沸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錯誤;C、凈水的方法有沉淀、過濾、吸附、蒸餾等,正確;D、高錳酸鉀、氯化鈉可溶于水,而汽油不溶于水,錯誤。故選C。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蘇州市2018屆九年級二;瘜W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物質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時,現(xiàn)象描述正確的是( )
A. 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產生大量白色煙霧,放出熱量
B. 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熱量,生成四氧化三鐵
C. 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發(fā)出白光,放出熱量,產生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D. 硫在氧氣中燃燒,發(fā)出微弱的淡藍色火焰,放出熱量,產生刺激性氣味氣體
C 【解析】 試題紅磷在空氣中燃燒,是產生大量白煙,霧指的是液體,A錯誤;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熱量,生成黑色固體,看燃燒現(xiàn)象并不能確定是四氧化三鐵,B錯誤;硫在空氣中燃燒,才是發(fā)出微弱的淡藍色火焰,硫在氧氣中燃燒,發(fā)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D錯誤;故選C。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四川省綿陽市2018年中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生活中的下列做法利用了化學反應原理的是( )
A. 自制簡易凈水器凈化自來水 B. 門鎖不易打開時灌入鉛筆芯粉末
C. 用天然氣作燃料煮飯 D. 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異味
C 【解析】A、自制簡易凈水器凈化自來水的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B、門鎖不易打開時灌入鉛筆芯粉末的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C、天然氣燃燒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屬于化學變化; D、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異味的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故選C.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浙江省紹興市2018年中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對宏觀事實的微觀解釋錯誤的是( 。
選項 | 宏觀事實 | 微觀解釋 |
A | 塑料帶很難被拉斷 | 分子之間有引力 |
B | 水結冰后不再流動 | 分子停止了運動 |
C | 切洋蔥時眼睛被熏得直流淚 | 分子在不停運動 |
D | 水很難被壓縮 | 分子之間有斥力 |
A. A B. B C. C D. D
B 【解析】 A、塑料帶很難被拉斷,說明分子之間有引力,正確;B、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無規(guī)則運動,不受溫度的限制,結冰后水分子仍然在不斷運動,錯誤;C、切洋蔥時眼睛被熏得直流淚,是因為洋蔥中的分子不斷運動,擴散到空氣中,進入人們的眼睛中,正確;D、水很難被壓縮說明分子之間有斥力,正確。故選B。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