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英才學校智慧小組的同學們稱取一定質量的KMnO4放在大試管中,將溫度控制在250℃,加熱制取O2。這一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

實驗發(fā)現(xiàn),收集到的O2大于理論產量,針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反應生成的MnO2分解放出O2;猜想:反應生成的K2MnO4分解放出O2。他們做出上述猜想的理由是_____

(實驗驗證)同學們分為兩組,分別進行了以下實驗:

1)一組同學取少量的MnO2,在250℃條件下加熱,冷卻后測得MnO2的質量不變。則猜想I錯誤。

2)二組同學取少量的K2MnO4250℃條件下加熱,沒有用測定質量的方法得出了猜想正確的結論。他們的實驗方法是_____。

(實驗反思)通過以上實驗探究,你對問題的發(fā)現(xiàn)與解決有何認識?_____

【答案】 它們都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 加熱K2MnO4,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大試管口,木條復燃,證明有O2生成 出現(xiàn)問題并不可怕,要認真分析,查找原因,運用實驗來解決問題

【解析】

高錳酸鉀加熱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

高錳酸鉀加熱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提出猜想]猜想1:反應生成的MnO2分解放出O2;猜想:反應生成的K2MnO4分解放出O2。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故猜想的理由是它們都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

[實驗驗證]

2)高錳酸鉀加熱生成氧氣,氧氣具有助燃性,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二組同學取少量的K2MnO4250℃條件下加熱,沒有用測定質量的方法得出了猜想正確的結論,實驗方法是加熱K2MnO4,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大試管口,木條復燃,證明有O2生成。

[實驗反思]通過以上實驗探究,對問題的發(fā)現(xiàn)與解決認識為出現(xiàn)問題并不可怕,要認真分析,查找原因,運用實驗來解決問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以化合價為縱坐標,物質類別為橫坐標所繪制的圖象叫價類圖,如圖為碳的價類圖,例如C點可能標示+2價的碳的氧化物,請回答;

1A點表示的物質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甲烷(CH4),其中碳元素化合價為_____。

2C點對應的物質是_____。(填化學式)

3D和水反應能生成E,化學方程式為_____,該反應屬于基本反應類型中的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廢舊手機電路板中有FeCu、AgNi 等金屬,下圖是某工廠將廢舊手機電路板先進行預處理得到的金屬板,再進行回收金屬的大致過程:

回答下列問題:

(1)過程I:金屬Ni()可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鎳(NiSO4)和一種可燃性氣體,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操作①名稱是_____,實驗室中進行該操作時,需要的玻璃儀器有燒杯、____,和玻璃棒。

(2)過程II:發(fā)生了鐵與硫酸鎳(NiSO4) 的置換反應,綜上判斷:Ni、FeH相比較的活動性順序應為_______(“>”連接)。

(3)過程Ⅲ:發(fā)生了反應2Cu+O2+_______H2SO4______CuSO4+__________;CuSO4溶液中加入足量鐵粉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

(4)相比于直接焚燒廢舊電路板回收金屬,該回收過程的主要優(yōu)點是________(寫兩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室常用的氣體制取裝置如下,請回答:

1)寫出編號儀器的名稱:a____________。

2)某同學利用圖G裝置收集二氧化碳,驗滿時,把燃著的木條放在玻璃管____________。(填“b”“c”)端,如果立即熄滅則滿了。

3)實驗室既可以制取CO2,又可以制取O2的發(fā)生裝置為____________(填裝置編號);實驗室制取CO2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實驗室常用鋅粒和稀硫酸制取H2,發(fā)生裝置可用BC,C裝置相對于B裝置的優(yōu)點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國紀念2019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活動的宣傳主愿是堅持節(jié)水優(yōu)先,強化水資源管理。下圖表示京東市飲用水的凈化過程,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地下水中的細菌和顆粒等雜質比湖水、河水等地表水中的少,原因是_____

2)在圖中的沉淀池中,除了用靜置的方法外,還可以用_____方法凈水。

3)水質檢驗后,如果自來水在傳輸中存在細菌污染,當家庭飲水之前應該通過方法_____來處理。

4)節(jié)水從現(xiàn)在做起。你在生活中的節(jié)水小竅門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水循環(huán)氧循環(huán)碳循環(huán)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環(huán)。用學科觀點分析碳循環(huán)和氧循環(huán),正確的是

A.變化觀:每個人都在參與碳、氧循環(huán)

B.守恒觀:碳、氧循環(huán)過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價不變

C.平衡觀:碳、氧循環(huán)有利于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wěn)定,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徑有①和⑦

D.微粒觀:綠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總數(shù)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1是利用數(shù)字化儀器測定CO2含量的探究實驗

1)按照圖A所示連接實驗裝置,檢查該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A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

2)實驗要成功,生成平穩(wěn)二氧化碳流很重要,下列方法___________(填序號)可以得到平穩(wěn)的二氧化碳流。

①把石灰石加入裝有稀鹽酸的試管中。

②把稀鹽酸緩緩加入盛有石灰石的試管中。

3)用裝置A制取CO2氣體,并分別用排水法和排空氣法收集兩錐形瓶氣體備用,其中用排空氣法收集時,應選用的裝置為________(填BC)。收集時,將燃著的木條放在瓶口,觀察到____________,說明瓶中已集滿二氧化碳。

4)裝置D可以作為制取二氧化碳的發(fā)生裝置,相比A裝置其主要優(yōu)點是______________

5)采用E圖裝置,將注射器中等量、等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分別注入用排水法和排空氣法收集的CO2氣體的錐形瓶內(NaOH溶液均過量,NaOH溶液吸收CO2氣體),得到如圖2所示的壓強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圖。該實驗說明____________(填排水法排空氣法)收集到CO2的含量較高,請結合上圖說明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碳循環(huán),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巖石圈、水圈及大氣圈中交換,并隨地球的運動循環(huán)不止的現(xiàn)象。生物圈中的碳循環(huán)主要表現(xiàn)在綠色植物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參與下經(jīng)光合作用轉化為葡萄糖(C6H12O6)并釋放出氧氣,有機體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機生化合物。有機化合物經(jīng)食物鏈傳遞,又成為動物和細菌等其他生物體的一部分。生物體內的碳水化合物一部分作為有機體代謝的能源經(jīng)呼吸作用被氧化為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出其中儲存的能量。

自然界中絕大多數(shù)的碳儲存于地殼巖石中,巖石中的碳因自然和人為的各種化學作用分解后進入大氣和海洋,同時死亡生物體以及其他各種含碳物質又不停地以沉積物的形式返回地殼中,由此構成了全球碳循環(huán)的一部分。

人類燃燒礦物燃料以獲得能量時,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其結果是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這樣就破壞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可能導致氣候異常,產生溫室效應。礦物燃料燃燒生成并排入大氣的二氧化碳有一小部分可被海水溶解,但海水中溶解態(tài)二氧化碳的增加又會引起海水中酸堿平衡和碳酸鹽溶解平衡的變化。請回答下列問題

1碳循環(huán)中的是指_________。(填碳單質碳原子碳元素)。

2)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碳循環(huán)中的意義是_____________,生物呼吸作用的產物是____________。

3)舉一例說明燃料燃燒產生二氧化碳的途徑_____________。(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4)利用碳循環(huán)分析,可防治溫室效應加劇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寫一條即可)

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序號)

A 動植物的遺體和排出物不再參與碳循環(huán)

B 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將太陽能儲存在有機物中

C 人類的活動干擾是破壞碳循環(huán)平衡的主要因素

D 地殼中的碳也會參與到碳循環(huán)進入生物圈、水圈及大氣圈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請根據(jù)如圖所示a、bc三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回答下列問題:

(1)____℃時,a、c兩種物質的溶解度相等。

(2)a物質中混有少量b物質最好采用_____的方法提純a

(3)t2℃時,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各100g,所含溶劑的質量由大到小的順序是___。

(4)t1℃時將等質量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升溫至t2℃,所得溶液的質量關系是____。

(5)t2℃時向盛有50ga物質的燒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質量為___g

(6)t2℃時將100g物質a的飽和溶液恒溫蒸發(fā)20g水后,可析出a物質的質量為__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