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下列各物質中混有的少量雜質,所用除雜試劑及操作方法均正確的是
選項 | 物質 | 雜質 | 除雜試劑及操作方法 |
A | 二氧化碳 | 一氧化碳 | 通入氧氣,點燃 |
B | 氮氣 | 氧氣 | 通過足量的灼熱銅網 |
C | 硫酸亞鐵溶液 | 硫酸銅 | 加入過量的鐵粉,充分反應后過濾 |
D | 生石灰 | 碳酸鈣 | 加水,過濾 |
BC
解析試題分析:所謂除雜(提純),是指除去雜質,同時被提純物質不得改變.除雜質題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①加入的試劑只能與雜質反應,不能與原物質反應;②反應后不能引入新的雜質。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夠點燃,這是因為當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不能支持燃燒)大量存在時,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能與氧氣充分接觸,不會燃燒的,故說法錯誤;B、氧氣通過灼熱的銅網時,可與銅發(fā)生反應生成氧化銅,而氮氣不與銅反應,能除去雜質且沒有引入新的雜質,符合除雜原則,故說法正確;C. 硫酸銅溶液與過量的鐵粉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再過濾除去不溶物,能除去雜質且沒有引入新的雜質,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正確;D、生石灰能與水反應變成微溶于水的氫氧化鈣,生成新物質,不符合除雜原則,故說法錯誤.
考點:物質除雜或凈化的探究;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除去雜質的方法中正確的是( 。
選項 | 物質 | 雜質 | 除雜質的方法 |
A | CaCl2溶液 | 稀鹽酸 | 過量碳酸鈣、過濾 |
B | KOH溶液 | KCl | 適量稀鹽酸 |
C | NaCl溶液 | Na2CO3 | 適量硝酸鈣溶液、過濾 |
D | O2 | CO | 通過灼熱的氧化銅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一包白色粉末,由CuSO4、CaCO3、BaCl2、Na2SO4、NaOH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混合而成。為探究其組成,進行如下實驗:
(1)取少量白色粉末,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攪拌后過濾,得到白色沉淀和無色濾液。
(2)取(1)中濾出的白色沉淀,向其中加入足量的鹽酸,沉淀全部溶解,并產生無色氣體。根據上述實驗可推斷:
A.原固體混合物中一定不含有CuSO4、、Na2SO4 |
B.原固體混合物中一定不含有CuSO4、Na2SO4、BaCl2 |
C.原固體混合物中一定含有CaCO3、NaOH |
D.為進一步探究原白色粉末的組成,取(1)中得到的濾液,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產生白色沉淀,則可推斷原白色粉末中一定還含有BaCl2 、NaOH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鑒別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各組物質,兩種方法均正確的是
A.硬水和軟水:滴加肥皂水或滴加食鹽水 |
B.甲烷和一氧化碳:滴加澄清的石灰水或觀察顏色 |
C.真黃金和假黃金(銅鋅合金):滴加稀鹽酸或灼燒 |
D.氧氣和二氧化碳:滴加酚酞溶液或將燃著的木條伸入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要證明混合氣體中含有H2、CO、水蒸氣,混合氣體通過下列試劑的先后順序,正確的是
①澄清石灰水溶液;②無水硫酸銅;③濃硫酸;④灼熱的氧化銅
A.②④①②③ | B.②③④②① | C.②①④③② | D.②③④①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除去下列物質中混有的少量雜質(括號內為雜質),所用方法正確的是
A.CO2氣體(CO氣體)——通入氧氣,點燃 |
B.CaO固體(CaCO3固體)——加水充分溶解,過濾 |
C.KCl固體(MnO2固體)——加水充分溶解,過濾,蒸發(fā)結晶 |
D.FeSO4溶液(CuSO4溶液)——加入過量鐵屑,過濾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除去下列各組物質中的雜質,所用試劑和方法均正確的是
| 物 質 | 雜 質 | 除雜質所用試劑和方法 |
A | CO2 | CO | 通入O2點燃 |
B | KCl固體 | KClO3固體 | 加入少量MnO2加熱 |
C | KNO3 | NaCl | 加(熱)水溶解、降溫結晶、過濾 |
D | CaCl2溶液 | 稀HCl | 加入過量CaCO3,充分反應后過濾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實驗方案不可行的是 ( )
A.用肥皂水區(qū)分硬水與軟水 |
B.用水區(qū)分硝酸銨固體與蔗糖固體 |
C.用pH試紙區(qū)分澄清石灰水和食鹽水 |
D.用紫色石蕊試液區(qū)分稀鹽酸與稀硫酸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