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依據(jù)實驗室常用儀器的認識解決;(1)熟記常見儀器的名稱和作用;
(2)根據(jù)寫方程式的注意事項考慮方程式的寫法;根據(jù)試管口放一團棉花的作用考慮它的目的;根據(jù)錯誤操作造成的后果來考慮實驗步驟;
(3)根據(jù)檢查裝置的氣密性的方法解答;
(4)根據(jù)如果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制氧氣就不需要加熱,根據(jù)氣體的密度和溶解性選擇收集方法;
解答 解:
(1)依據(jù)實驗室常用儀器的認識可以判斷:①為試管;②為集氣瓶;
(2)高錳酸鉀制氧氣的反應(yīng)物是高錳酸鉀,生成物是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反應(yīng)條件是加熱,發(fā)生反應(yīng)的文字表達式是:高錳酸鉀$\stackrel{加熱}{→}$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試管口如果不放棉花團時,高錳酸鉀顆粒會隨著氣流進入導管,再進入集氣瓶,所以放棉花團目的是防止KMnO4粉末進入導氣管;用排水法收集氧氣的最佳時機是氣泡連續(xù)均勻冒出,用排水法收集完氧氣后要先把導氣管移出水面,再熄滅酒精燈,為了防止由于先撤去酒精燈使試管內(nèi)壓強減小,水沿著導管進入試管,使試管炸裂;
(3)檢驗該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是:將裝置連接好后,先把導管口伸入盛有水的水槽中,手握試管,觀察導管口若有氣泡冒出,即可證明裝置不漏氣;
(4)如果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制氧氣就不需要加熱,其中二氧化錳起催化作用,氧氣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氣法和排水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比較純凈;長頸漏斗要插入液面下的目的是防止氣體逸散,實驗室用排水法收集氧氣的裝置為E;實驗室收集氧氣也可選用C裝置,原因是氣體的密度比空氣的小.
答案:
(1)①為試管;②為集氣瓶;
(2)高錳酸鉀$\stackrel{加熱}{→}$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防止KMnO4粉末進入導氣管;氣泡連續(xù)均勻冒出;把導氣管移出水面;熄滅酒精燈;
(3)將裝置連接好后,先把導管口伸入盛有水的水槽中,手握試管,觀察導管口若有氣泡冒出,即可證明裝置不漏氣;
(4)B;防止氣體逸散;E;氣體的密度比空氣的小.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常見氣體的發(fā)生裝置與收集裝置的探究,發(fā)生裝置依據(jù)反應(yīng)物的狀態(tài)和反應(yīng)條件選擇,收集裝置依據(jù)氣體的密度和溶解性選擇.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鎂在空氣中燃燒,發(fā)藍色火焰 | |
B. | 磷在氧氣中燃燒,產(chǎn)生大量的白色煙霧 | |
C. | 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剌激性氣味的氣體 | |
D. | 純凈的氫氣在空氣中安靜的燃燒,發(fā)出淡藍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熱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氧氣可用于助燃,是因為氧氣能支持燃燒 | |
B. | 氮氣常做保護氣,是由于氮氣的化學性質(zhì)不活潑 | |
C. | 鐵質(zhì)欄桿表面常涂“銀粉漆”(鋁粉)防生銹,是由于鋁的化學性質(zhì)比較穩(wěn)定 | |
D. | C、CO、H2常用來冶煉金屬,是因為它們都具有還原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將二氧化碳通入到滴有紫色石蕊試液的水中,溶液顏色由紫色變?yōu)榧t色 | |
B. | 將空氣中燃著的硫伸入氧氣瓶中,火焰由黃色變?yōu)樗{紫色 | |
C. | 給銅綠加熱,固體顏色由綠色變?yōu)楹谏?/td> | |
D. | 往水中加入少量高錳酸鉀,液體由無色變成紫紅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能觀察到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 |
B. | 熄滅時產(chǎn)生白煙是化學變化 | |
C. | 證明人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 | |
D. | 證明人呼出的氣體中含較多二氧化碳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氫氣和液氫都可做燃料(相同物質(zhì)的分子,其化學性質(zhì)相同) | |
B. | 用警犬搜救地震中被埋人員(分子在不斷運動) | |
C. | 水燒開后易把壺蓋沖起(溫度升高,分子變大) | |
D. | 用水銀溫度計測量體溫(溫度升高,原子間間隔變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