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 | 0 | 20 | 40 | 60 | 80 | 100 |
KNO3 | 13.3 | 31.6 | 63.9 | 110 | 169 | 246 |
NaCl | 35.7 | 36.0 | 36.6 | 37.3 | 38.4 | 39.8 |
分析 (1)根據(jù)40℃時KNO3、NaCl的溶解度,進行分析解答.
(2)大多數(shù)物質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多數(shù)物質的不飽和溶液變?yōu)轱柡腿芤海S玫姆椒ㄓ校涸黾尤苜|、蒸發(fā)溶劑、降低溫度,據(jù)此進行分析解答.
(3)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g,其涵義是20℃時,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鈉,溶液達到飽和狀態(tài);據(jù)此判斷20℃時將20g NaCl放入50g水中溶解的質量.
(4)根據(jù)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變化不大,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1)40℃時KNO3、NaCl的溶解度分別是63.9g、36.6g,則在40℃時,KNO3的溶解度較大;
(2)硝酸鉀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KNO3的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可以采用加入硝酸鉀、蒸發(fā)溶劑、降低溫度等方法.
(3)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g,其涵義是20℃時,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鈉,溶液達到飽和狀態(tài);20℃時,將20gNaCl放入50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18g,所得溶液的質量是18g+50g=68g.
(4)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變化不大,從NaCl溶液中得到NaCl晶體的方法是蒸發(fā)結晶.
故答案為:(1)KNO3;(2)蒸發(fā)溶劑或降低溫度;(3)68g;(4)蒸發(fā)結晶.
點評 本題難度不大,掌握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的方法、溶解度的含義、結晶的方法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各種酸溶液中都含有H+,則酸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 | |
B. | CO2可以與NaOH反應,則非金屬氧化物都可以與NaOH反應 | |
C. | 化合物含有不同種元素,則含有不同種元素的物質一定是化合物 | |
D. | 置換反應有單質和化合物生成,則有單質和化合物生成的反應都是置換反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舉例 | 物質類別間的相互反應 | 物質類別間的相互轉化 | |
Ⅰ | CaCl2+Na2CO3=CaCO3↓+2NaCl2 | 鹽1-鹽2 | 鹽→新鹽 |
Ⅱ | 硫酸與氯化鋇反應的化學方程式BaCl2+H2SO4═BaSO4↓+2HCl | 酸-鹽 | 酸→新酸 |
Ⅲ | CuSO4+2NaOH═CuSO4+Cu(OH)2↓ | 堿-鹽 | 堿→新堿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用pH試紙測溶液的酸堿度時,用手撕一條試紙再滴待測液 | |
B. | 加熱KClO3并用排水法收集O2實驗結束時,先熄滅酒精燈,后移出導管 | |
C. | 檢查加熱固體制氣體裝置氣密性時,先手握試管再把導管伸入水中,觀察是否有氣泡 | |
D. | 稀釋濃硫酸時,先把水倒入燒杯中,后沿器壁緩慢注入濃硫酸,邊加邊用玻璃棒攪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探究環(huán)節(jié) | 甲同學的探究 | 乙同學的探究 |
提出問題 | A、溶液為什么不變紅? | B、溶液中溶質是什么?(酚酞不計) |
做出猜想 | 實驗過程中,酚酞變質了 | 猜想一:NaCl 猜想二:NaCl HCl |
實驗驗證 | (1)取少量A溶液與另一試管中,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溶液變紅,說明甲同學的猜想 不成立(選填“成立”或“不成立”)(2)A溶液未變紅,你認為原因是A溶液中鹽酸過量,加入的NaOH溶液未將其完全中和成恰好中和 | (3)為驗證哪種猜想正確.下列物質可行的是ABCA、Mg B、CuO C、Cu(OH)2 D、AgNO3 |
交流反思 | (4)甲乙同學經實驗對比探究,一致認為做化學實驗時應注意藥品用量的控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表示一個二氧化硫分子 | B. | 由硫和氧氣兩種物質組成 | ||
C. | 兩種元素質量比為1:1 | D. | 硫元素的化合價為+4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