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說法中你不贊同的是( 。

A.學習化學可以幫助我們正確的認識物質,防止走入生活和學習中的許多誤區(qū)

B.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發(fā),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等都是化學造成的

C.人們根據(jù)不同的需求,通過控制反應條件,促進或抑制化學反應

D.化學主要研究物質的組成和結構、性質和變化、用途和制法等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科粵版 學生實驗活動記錄和報告 實驗二 氧氣實驗室制取、性質與物質燃燒的條件 題型:單選題

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純凈氧氣時,下列做法錯誤的是( )

A.在試管口放一團棉花,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

B.用高錳酸鉀制取所需氧氣停止加熱時,先要把導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滅酒精燈

C.當觀察到集氣瓶口有大量氣泡向外冒出時,說明氧氣已經(jīng)集滿

D.把試管口略向上傾斜固定在鐵架臺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2018學年科粵版九年級化學第八單元第二節(jié)中檔難題提升題 題型:填空題

觀察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以下是某同學記錄的化學實驗現(xiàn)象,其中符合事實的是 (________).

A.打開盛放濃鹽酸的試劑瓶,瓶口冒出白煙

B.硫在氧氣中燃燒,發(fā)出微弱的淡藍色火焰,產(chǎn)生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C.將二氧化碳倒入放有不同高度、燃著蠟燭的燒杯中,低層的蠟燭先熄滅

D.硝酸銨固體溶于水時________大量的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2018學年科粵版九年級化學第八單元第二節(jié)中檔難題提升題 題型:單選題

從微觀構成方面來看,稀鹽酸、稀硫酸中因為含有相同的某種微粒而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下列變化不能體現(xiàn)不同酸溶液相似的化學性質的是( 。

A. 稀硫酸能與氯化鋇反應

B. 稀鹽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色

C. 稀硫酸能與氫氧化鈉反應

D. 稀鹽酸能與碳酸鹽反應產(chǎn)生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科粵版 專題1.1 身邊的化學 題型:單選題

下列技術成就與化學無關的是( 。

A.制造紙張 B.使用火藥 C.燒制陶瓷 D.活字印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科粵版 專題1.1 身邊的化學 題型:單選題

我們學化學、用化學、愛化學.下列有關化學的說法中合理的是(  )

①化學在保證人類生存與不斷提高生活質量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②“綠色化學”使更多的化學工藝和產(chǎn)品向著環(huán)境友好的方向發(fā)展

③化學在指導人類合理利用資源、促進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方面的貢獻是引人注目的

④“綠色化學”是指以綠色植物為原料的新工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科粵版 專題1.1 身邊的化學 題型:單選題

2019年3月5日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中,李克強總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tài)建設,大力推動綠色發(fā)展”。下列做法有利于綠色發(fā)展的是(  )

A. 大量使用農(nóng)藥和化肥,以增加棉花產(chǎn)量

B. 增加工廠煙囪高度,防治廢氣污染

C. 加快輕軌建設,減少機動車尾氣排放

D. 為了增加節(jié)日氣氛,大量燃放煙花爆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2018學年科粵版九年級化學第六單元第一節(jié)基礎練習 題型:單選題

根據(jù)所給信息和圖示,判斷下列錯誤的是( )

A

B

C

D

《淮南萬畢術》中記載,曾青得鐵則化為銅

《夢溪筆談》中記載,鄜、延境內(nèi)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

是現(xiàn)代濕法冶金的先驅

這里的石油指的是一種油脂

看到有該標志的丟棄物,應遠離并報警

貼有該標志的物品是可回收物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2018學年科粵版九年級化學第七單元第四節(jié)難度偏大尖子生題 題型:單選題

下表是KCl與KNO3在不同溫度的溶解度。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溫度/℃

20

30

40

50

KCl

34.0g

37.0g

40.0g

42.6g

KNO3

31.6g

45.8g

63.9g

85.5g

A.20℃時,KC1的溶解度大于KNO3的溶解度

B.兩物質溶解度相等的溫度在20~30℃之間

C.40℃時,5gKCl中加10g水可得33.3%溶液

D.50℃時,10g KNO3中加20g水,充分溶解后再降溫到30℃,有KNO3固體析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