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下列衣物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屬于合成纖維的是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山東省初三二;瘜W試卷(解析版) 題型:探究題

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在驗證“堿使酚酞試液變紅”的實驗時,發(fā)現一個意外現象:將酚酞試液滴人某NaOH溶液中,溶液變成了紅色,可是過一會兒紅色卻消失了。

【提出問題】是什么原因導致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由紅色褪為無色?

【猜想與假設】他們分別對這種意外現象作如下猜想:

甲同學:可能是酚酞與O2發(fā)生了反應;

乙同學:可能是NaOH溶液與空氣中的CO2發(fā)生了反應;

丙同學:可能與NaOH溶液濃度大小有關;

你認為可能還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關(寫一條即可)。

【設計實驗】三位同學分別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

(1)甲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請你填寫下表。

實驗步驟

設計這一步驟的目的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1.將NaOH溶液加熱煮沸

溶液變紅,過一會兒紅色消失

甲同學猜想___________(填“正確”或不正確”)

2.向冷卻后的溶液中滴人酚酞,并滴一些植物油在其上方

(2)乙同學設計如圖裝置進行實驗,一段時間后,試管中溶液的紅色褪去,于是認定自己的猜想正確。請寫出CO2與NaOH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同學認為乙同學的實驗不夠嚴謹,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學使用了色度傳感器測溶液的顏色。他在a、b、c三個比色皿中分別加入等量5%、10%、20%的NaOH1溶液,然后各滴加2滴酚酞試液。溶液顏色的變化曲線如圖[說明:溶液無色時色度值(透過率)為100%]。請你觀察下圖回答問題。①寫出兩條規(guī)律性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推測5%的NaOH溶液滴加2滴酚酞試液后褪為無色的時間約為

A.小于30s

B.30-90s

C.90-140s

D.140-180s

E.180-280s

F.大于280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山東省滕州市初三學業(yè)水平檢測二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計算題

為了測定碳酸鈉樣品(內含有氯化鈉)的純度,現將10克樣品加入重為5克的燒杯中,再往燒杯中加入40克水攪拌至固體完全溶解,再向燒杯中加入50克稀鹽酸,恰好不再產生氣泡,稱得燒杯總質量為102.8克。

請完成下列計算:

(1)反應產生的氣體的質量是多少?

(2)碳酸鈉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是多少?

(3)鹽酸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山東省滕州市初三學業(yè)水平檢測二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防治佝僂病和骨質疏松需適量補充的元素是

A.鈉 B.碘 C.鈣 D.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山東省滕州市九年級4月模擬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有一鎂和氧化鎂的混合物,測得其中鎂元素的質量分數為80%,F取該混合物6.0克,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應后,生成硫酸鎂的質量為

A.12.0g B.24.0g C.20.0g D.40.0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山東省滕州市九年級4月模擬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2014年3.15晚會的主題是“讓消費更有尊嚴”,晚會曝光了學生用的涂改液中甲苯(C7H8)嚴重超標。下列有關甲苯的說法正確的是

A.甲苯中共有15個原子

B.甲苯的相對分子質量是92

C.甲苯對人體沒有任何危害

D.甲苯中碳元素和氫元素的質量比是7: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屬于純凈物的是

  A.冰水            B.海水           C.鹽水           D.雨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現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氣體,完全燃燒后所得氣體的質量比原來增加了32%,則原混合氣體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個數比是

A.1:2             B. 2:1             C.2:3            D.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正確的實驗操作是科學探究成功的基礎,下列操作中錯誤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