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是實驗室常用的實驗裝置,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儀器①的名稱___。

(2)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___(填序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為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該裝置需做一點改進的是___,若用D裝置收集氧氣,當觀察到氣泡___冒出時,便可開始收集。

(3)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應選用的一組裝置是___(填序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圖E是某同學利用報廢試管設計的制二氧化碳的發(fā)生裝置,該設計除了廢物利用的優(yōu)點外,請另寫一個優(yōu)點:___。

(4)用收集的氧氣完成圖F鐵絲燃燒的實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

(5)已知:一氧化氮(NO)是一種無色氣體,極易與氧氣反應生成紅棕色二氧化氮氣體(NO2)。為了證明銅與稀硝酸反應生成一氧化氮氣體,某興趣小組同學設計實驗,其裝置如下圖所示(加熱裝置和固定裝置均已略去)B為一個用金屬絲固定的干燥管,內(nèi)裝塊狀碳酸鈣固體;E為一個空的蒸餾燒瓶;F是用于鼓入空氣的雙連打氣球。(銅絲和金屬絲都可以上下移動)

興趣小組同學在確定裝置氣密性良好并裝入藥品后,進行了以下操作:先將裝CaCO3的干燥管下移使CaCO3與稀HNO3反應產(chǎn)生CO2,觀察到裝置C中石灰水變渾濁后,將銅絲下移使之與稀HNO3起反應。

①先讓CaCO3與稀HNO3反應產(chǎn)生CO2的目的是___

②寫出一氧化氮與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氮氣體的化學方程式___;

③證明E中收集到的氣體是NO的方法是___。

【答案】鐵架臺 A 試管口放一團棉花 連續(xù)均勻的 BC 可以控制反應的發(fā)生和停止 趕走裝置內(nèi)的空氣,讓裝置內(nèi)充滿二氧化碳 把開關打開,用雙連氣球往球形瓶中鼓入空氣,若出現(xiàn)無色氣體變紅色說明原來是一氧化氮氣體

【解析】

(1)鐵架臺是常用的夾持儀器,故答案為:鐵架臺。

(2)如果用高錳酸鉀制氧氣就需要加熱,高錳酸鉀受熱分解生成錳酸鉀和二氧化錳和氧氣,化學方程式為;加熱高錳酸鉀時,試管口要放一團棉花,是為了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用排水法收集較純凈氧氣的適宜時間是:當導管口有連續(xù)均勻氣泡冒出時。

(3)實驗室制取CO2,是在常溫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鹽酸制取的,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因此不需要加熱。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圖E裝置的另一個優(yōu)點是:可以控制反應的發(fā)生和停止。

(4)鐵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鐵,化學方程式為。

(5)①先讓CaCO3與稀HNO3反應產(chǎn)生CO2的目的是:趕走裝置內(nèi)的空氣,讓裝置內(nèi)充滿二氧化碳。

②一氧化氮與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氮氣體,化學方程式為。

③證明E中收集到的氣體是NO的方法是:把開關打開,用雙連氣球往球形瓶中鼓入空氣,若出現(xiàn)無色氣體變紅色說明原來是一氧化氮氣體。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A、BC三種固體物質(zhì)的溶解度曲線,請回答下列問題。

1_____℃時,AC兩種物質(zhì)的溶解度相等。

2)要使接近飽和的C物質(zhì)溶液變?yōu)轱柡偷娜芤海刹扇〉囊环N措施是_____。

3t2℃時,A物質(zhì)的飽和溶液150g降溫到t1℃,析出A物質(zhì)_____g(不含結晶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水廠利用水庫中的水生產(chǎn)自來水的主要流程:

請回答下列問題:(1)水庫中的水屬于_____(填“純凈物”或“混合物”).

2①A池中通過_____(填操作名稱)除去水中的固體雜質(zhì).國家規(guī)定的自來水PH范圍為6.58.5.為了測定家用自來水是否達到這一標準,可用_____來進行檢測.

3)自來水中通常都含有Cl,可以在水樣中滴加少量稀硝酸和_____檢驗,若出現(xiàn)_____現(xiàn)象,說明水中含有Cl.水中的Ca2+、Mg2+受熱后轉化為沉淀,即通常所說的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為_____

4)把自來水進一步凈化為蒸餾水的實驗方法是_____,實驗室制取蒸餾水的蒸餾燒瓶里,通常要加入幾粒沸石或碎瓷片,作用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濱同學為了測定某珍珠粉中碳酸鈣的質(zhì)量分數(shù),稱取12.5g珍珠粉樣品,進行四次高溫煅燒、冷卻、稱量剩余固體的重復操作(雜質(zhì)不參加反應),記錄數(shù)據(jù)如下:

操作次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剩余固體質(zhì)量/g

10.8

9.6

8.1

8.1

試計算:

(1)完全反應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zhì)量為____________g;

(2)求該珍珠粉中碳酸鈣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疊氮化鈉(NaN3)被廣泛應用于汽車安全氣囊,某化學小組同學對其進行下列研究.

【査閱資料】

①NaN3受撞擊會生成Na、N2

②NaN3遇鹽酸、H2SO4溶液無氣體生成

③堿石灰是CaO和NaOH的混合物

④NaN3的制備方法是:將金屬鈉與液態(tài)氨反應制得NaNH2,再將NaNH2與N2O反應可生成NaN3、NaOH和NH3

【問題探究】

(1)汽車受撞擊后,30毫秒內(nèi)引發(fā)NaN3迅速分解,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

(2)工業(yè)級NaN3中常含有少量的Na2CO3,其原因是___________(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3)為測定某工業(yè)級NaN3樣品中Na2CO3的質(zhì)量分數(shù),小組同學設計了如圖實驗裝罝:

①小明同學認為通過測定裝置I中反應前后B的質(zhì)量差,再通過相應計算,就可測定Na2CO3的質(zhì)量分數(shù),小組同學通過討論認為不可行,其理由可能是___________(答出一種即可)

②小明同學在大家討論的基礎上,又設計了裝罝Ⅱ,請分析:裝置Ⅱ中A的作用是___________.若無裝置C,對測定結果造成的影響是 (填“偏大”、“偏小”或“無影響”).裝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

③根據(jù)裝置Ⅱ,小組同學設計的實驗步驟有:

a.稱量裝置D

b.稱量樣品,檢査裝置氣密性

c.打開彈簧夾,鼓入空氣

d.關閉彈簧夾,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和玻璃塞,注入足量的稀琉酸,關閉活塞和玻璃塞.

其正確的順序為___________(填字母序號,可重復)

④計算碳酸鈉的質(zhì)量分數(shù)時,至少需要測定___________個數(shù)據(jù).(填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甲、乙、丙三種固體(均不含結晶水)的溶解度曲線如圖1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30℃時,丙的溶解度是_____ g

2)取甲、乙、丙中的某一種固體進行如圖2所示的實驗:

請回答下列問題:

①取用的固體是________

②溫度t的范圍是_______。

③關于a、b、cd、e五種溶液中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的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

A ce可能相同 B d、e可能相同

C a、bc均相同 D c、d、e可能均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五連環(huán)中的每一環(huán)表示一種物質(zhì),相連環(huán)物質(zhì)間能發(fā)生反應,不相連環(huán)物質(zhì)間不能發(fā)生反應。請完成下列問題:

(1)選擇氧氣、鐵、二氧化碳、氧化鈣、稀硫酸、燒堿溶液、氯化鋇溶液、碳酸鈣中的五種物質(zhì)(所選物質(zhì)至少包括單質(zhì)、氧化物、酸、堿、鹽中的四種類型),將其化學式分別填入對應的環(huán)內(nèi)_____。

(2)“五連環(huán)中物質(zhì)間發(fā)生的反應,沒有涉及的基本反應類型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A、B兩種固體物質(zhì)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曲線.請回答:

(1) ℃時,A、B兩物質(zhì)的溶解度相等.

(2)20℃時,A物質(zhì)的溶解度 B物質(zhì)的溶解度(填“>”“<”或“=”).

(3)40℃時,將A、B各15g分別加到均盛有50g水的兩只小燒杯中,充分攪拌后, 物質(zhì)有剩余(填“A”或“B”).

(4)現(xiàn)有50℃時A物質(zhì)的不飽和溶液,在不減少溶劑的情況下,欲使其變成飽和溶液,下列措施肯定不能實現(xiàn)的是 (填序號).

①降低溫度 ②升高溫度 ③加入A物質(zh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有一包固體,可能合有NaCl、NaOH、Na2CO3Na2SO4、MgCl2中的一種或幾種,為確定其組成,取少量固體加足量水溶解得到無色溶液M,進行如圖實驗:

1)寫出生成白色沉淀A的化學方程式_____;

2)原固體中一定含有的物質(zhì)是_____;

3)寫出無色濾液2中一定含有的陽離子的符號_____;

4)實驗方案不能完全確定混合物的組成,只需改進實驗流程中的一處就能達到實驗目的,改進的簡要方法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