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魚是很多人喜歡的觀賞動物,魚缸養(yǎng)魚有門道。
(1)魚缸中一般安裝有循環(huán)水泵,能將魚缸里的水抽到放有膨松棉的凈化槽中,其凈化原理是__________。
(2)自來水常用二氧化氯做消毒劑,所以自來水不宜直接用來養(yǎng)魚,二氧化氯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
(3)為保證魚的正常生活,魚缸需要增氧。
①過氧化氫是一種綠色增氧劑,其增氧原理用化學方程式表示為__________。
②過氧化鈣(CaO2)與水反應在緩慢釋放氧氣的同時,生成一種白色固體物質。該白色固體不可能是________。
A CaCO3 B Ca(OH)2 C CaO
【答案】過濾 ClO2 2H2O2==2H2O+O2↑ AC
【解析】
(1)魚缸中一般安裝有循環(huán)水泵,能將魚缸里的水抽到放有膨松棉的凈化槽中,其凈化原理是過濾
(2)自來水常用二氧化氯做消毒劑,所以自來水不宜直接用來養(yǎng)魚,二氧化氯的化學式為ClO2。
(3)為保證魚的正常生活,魚缸需要增氧。
①過氧化氫是一種綠色增氧劑,其增氧原理用化學方程式表示為2H2O2==2H2O+O2↑。
②過氧化鈣(CaO2)與水反應在緩慢釋放氧氣的同時,生成一種白色固體物質。該白色固體不可能是CaO,因為氧化鈣會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也不可能是碳酸鈣,因為過氧化鈣和水中都不含碳元素;故選AC。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多彩的“碳”,多姿的生活,讓我們一起走進“碳”的世界.
(1)下列含碳元素的物質中,屬于有機物的是_____(填字母序號).
A 碳酸鈣 B 乙醇(C2H5OH) C 二氧化碳
(2)近期,浙江大學實驗室里誕生了世界上最輕的材料﹣﹣“碳海綿”.(如圖所示),由碳元素組成,具有多孔結構,彈性好.它對石油有很強的吸附能力(不吸水),將吸入的石油擠出后仍可恢復原狀.下列關于碳海綿的說法正確的是_____(填字母序號).
A 有吸附性 B 重復利用 C 處理海上石油泄漏
(3)如圖,二氧化碳是很重要的化工原料,科學家設想利用太陽能加熱器“捕捉CO2”、“釋放CO2”,實現(xiàn)碳循環(huán).
①步驟1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
②為確定步驟2中的碳酸鈣是否完全分解,設計的實驗步驟為:取少量固體于試管中,滴加過量_____溶液,若觀察到試管內_____.則分解不完全.
③上述設想的優(yōu)點有_____(填字母序號).
a 原料易得且可循環(huán)利用 b 充分利用太陽能 c 可全地域全天候使用
④CO2是寶貴的碳氧資源.CO2和H2在一定條件下可合成甲酸(HCOOH),此反應中CO2與H2的分子個數(shù)比為_____,若要檢驗1%甲酸水溶液是否顯酸性,能選用的有_____(填字母序號).
a 無色酚酞溶液 b 紫色石蕊溶液 c pH試紙
(4)如圖丙,在A瓶中盛滿CO2氣體,將裝有96℃以上但未沸騰熱水的B瓶,放入裝有相同熱水的燒杯中,進行如下實驗:
①先用注射器抽取20mL的水,注入A瓶中,充分振蕩,其化學方程式為_____,但未見B瓶中發(fā)生現(xiàn)象.
②再用另一只注射器抽取20mL的濃NaOH,注入A瓶中,充分振蕩,觀察到的現(xiàn)象為_____,產生此現(xiàn)象的原因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jù)下圖實驗裝置,回答問題。
(1)圖中儀器a的名稱是___________。
(2)實驗室用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物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用排空氣法收集一瓶氧氣,驗滿的方法是_________。
(3)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所選用的裝置__________(填序號)。
(4)某化學小組利用混有少量CO2的CO氣體還原氧化鐵,并驗證反應后的氣體產物。
①請寫出用CO氣體還原氧化鐵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
②實驗室現(xiàn)有下圖所示實驗裝置(可重復使用)。按氣體從左到右的方向,裝置連接順序正確的是__________。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乙→甲→丙→甲→丁 D.乙→甲→丙→乙→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學校的元旦聯(lián)歡會上,某同學表演了‘水能生火’的魔術,他向包有過氧化鈉(Na2O2)粉末的脫脂棉上滴水,脫脂棉燃燒起來。”小穎看到這段話后非常感興趣,她和同學們一起對該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究。
[提出問題]過氧化鈉與水反應生成了什么物質?為什么脫脂棉會燃燒?
[猜 想]①可能有一種氣體和另一種物質生成②反應過程中可能有能量變化
[設計裝置]如圖所示
[實驗探究]
實驗一:探究反應后生成的氣體是什么?
(1)打開上圖裝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滴加水的速度,觀察到試管內有氣泡產生,用帶火星的木條靠近P處,木條復燃.說明生成的氣體是________;
(2)實驗中,還觀察到伸入燒杯中的導管口有氣泡冒出,請解釋產生該現(xiàn)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
實驗二:探究反應后生成的另一種物質是什么?
(1)小明猜想另一種物質是Na2CO3,小軍認為不可能。為了證實小軍的看法,請你設計一個證明Na2CO3不存在的實驗:
實驗步驟 | 實驗現(xiàn)象 | 實驗結論 |
_________ | _________ | 生成物中沒有 |
(2)小軍取反應后所得的溶液于試管中,滴入無色酚酞溶液,發(fā)現(xiàn)試管中的溶液變成紅色,說明反應后所得的溶液呈________性。
[表達]小軍根據(jù)實驗探究的結果,寫出了過氧化鈉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維生素C(C6H8O6)能溶于水,在人體內不能合成,須從食物中攝取,它主要存在于_____類食物中,能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人體缺乏維生素C會引起_____病.
(2)現(xiàn)取3粒維生素C壓碎后溶于10mL水中,然后過濾.取少量濾液,向其中滴加幾滴紫色石蕊試液,試液變紅色,說明維生素C的水溶液呈_____性; 維生素C在酸性環(huán)境中比較穩(wěn)定,高溫時易被破壞.如何食用黃瓜才能充分利用黃瓜中豐富的維生素C?_____.
(3)小芳為測定維生素C藥片中維生素C的質量分數(shù),進行如下實驗:
反應原理:C6H8O6+I2=C6H6O6+2HI(I2不和Vc藥片中的其他成分反應)
實驗數(shù)據(jù):取維生素C藥片2g,共消耗I2的質量為2.54g.
請你幫助小芳計算該Vc藥片中維生素C的質量分數(shù).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請根據(jù)下列裝置,回答問題:
(1)標號①、②的儀器名稱:①_____,②_____;
(2)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可以選擇的發(fā)生裝置是_____(填寫裝置序號),寫出用大理石和鹽酸制取二氧化碳的文字表達式_____;若要收集較干燥的二氧化碳,可選用的收集裝置是_____(填寫裝置序號)。
(3)在學習二氧化碳性質時,做了如圖G所示的實驗:向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下層蠟燭先熄滅,上層蠟燭后熄滅。說明二氧化碳氣體具有的性質是_____。
(4)一氧化氮是大氣污染物,但少量一氧化氮在人體內具有擴張血管、增強記憶的功能。實驗室收集一氧化氮只能用排水集氣法。據(jù)此我們推測出一氧化氮具有的性質是_____(答出一點即可,但不可回答一氧化氮是一種氣體)。
(5)實驗室用稀硫酸與鋅粒反應制取氫氣時,裝置B、C均可用作發(fā)生裝置,相對于裝置B來說,裝置C具有_____的優(yōu)點,圖中可供選用的收集裝置有_____(填序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小組用下圖裝置進行兩個實驗。已知:白磷的著火點是40℃。
(1)實驗一:證明可燃物燃燒條件。A中放有過氧化氫溶液,B中放有一定量二氧化錳;C中放有約半瓶80℃熱水,C中左側長導管出氣口處放一塊白磷。打開分液漏斗活塞后觀察到C中白磷燃燒。該實驗證明可燃物燃燒的條件之一是______。該實驗C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
(2)實驗二:證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發(fā)生化學反應。B中充滿二氧化碳,C中液體是足量稀鹽酸,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將A中氫氧化鈉溶液加入到廣口瓶中,關閉活塞,實驗過程中可觀察到明顯的實驗現(xiàn)象,產生該現(xiàn)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興趣小組用修路材料石灰石(雜質不與酸反應,也不溶于水)和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在準備將反應后的廢液倒進廢液缸時,發(fā)現(xiàn)實驗桌上有一瓶未知質量分數(shù)的Na2CO3溶液,他們決定利用該廢液,測定Na2CO3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他們將廢液過濾,然后向廢液中慢慢滴加Na2CO3溶液,加入Na2CO3溶液的質量與生成沉淀質量的關系如圖所示。
(1)在加入Na2CO3溶液的過程中,開始時沒有發(fā)現(xiàn)沉淀生成,說明濾液中的溶質除含有CaCl2外,還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計算Na2CO3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計算結果精確到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