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5分)能源與環(huán)境已成為人們?nèi)找骊P(guān)注的問題.
(1)目前人們利用最多的能源是煤、 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
(2)充分燃燒1000g天然氣和煤所產(chǎn)生的CO2和SO2氣體的質(zhì)量如圖所示,根據(jù)圖示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煤燃燒產(chǎn)生的氣體更易導致酸雨
B.該天然氣中不含硫元素
C.煤燃燒對環(huán)境影響較小
D.煤和天然氣的燃燒都有溫室氣體產(chǎn)生
(3)酒精是一種綠色能源,寫出它燃燒的化學方
程式: 。
(4)2014年南京青奧會火炬使用的燃料為A物質(zhì),純凈物A在B物質(zhì)中充分燃燒,發(fā)生反應:A+5B3C+4D(部分微觀示意圖如下所示)
物質(zhì) | A | B | C | D | |
分子示意圖 | ? |
①在上述反應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的物質(zhì)為 .
②A物質(zhì)中各元素的質(zhì)量比為 .
【答案】(1)石油;
(2)AD;
(3)C2H5OH + 3O2 = 2CO2 + 3H2O
(4)①氧氣(或O2) ②碳、氫元素的質(zhì)量比為9:2.
【解析】
試題分析:(1)化石燃料有石油、煤和天然氣;
(2)由圖可知,煤和天然氣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的質(zhì)量相似,二氧化硫比天然氣多很多,即碳元素含量相似,硫元素則遠高于天然氣,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二氧化硫造成酸雨,因此ABD正確;
(3)乙醇和氧氣反應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4)有分子示意圖可知B為O2、C為CO2、D為H2O,結(jié)合A+5B3C+4D根據(jù)質(zhì)量守恒定律,A為C3H8,①氧氣具有氧化性;②碳氫元素的質(zhì)量比=(12×3):(1×8)= 9:2。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4分)A、B、C、D為初中常見的物質(zhì),A與B之間發(fā)生的化學反應可表示為:“A+B→C+D”
(1)若C為氯化鈉,D為氧化物,且在A溶液中加入鐵粉能產(chǎn)生氫氣.則A為 。若A、B兩溶液恰好完全反應.則反應后溶液的pH 7(“>”或“<”或“=”)。
(2)若A和B均為黑色粉末,A與B反應時可觀察到黑色粉末變?yōu)榧t色,同時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無色氣體,則A與B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乙醇(C2H5OH)和水混合的溶液中,乙醇分子中所含的氫原子總數(shù)與水分子中所含的氫原子總數(shù)相等,則此溶液中乙醇質(zhì)量占總?cè)芤嘿|(zhì)量的質(zhì)量分數(shù)是
A.25% B.71% C.33% D.4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關(guān)于CO和CO2的說法錯誤的是:( )
A.CO2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B.CO能燃燒,具有毒性和還原性
C.CO和CO2性質(zhì)和用途的較大差異,是因為組成它們的元素種類不同
D.CO2不供給呼吸的性質(zhì)和CO的毒性都會致人死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用下列實驗操作可完成兩個實驗。甲實驗為粗鹽中難溶性雜質(zhì)的去除,乙實驗為配制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為10%的氯化鈉溶液。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甲實驗的步驟是①④⑤,其中去除雜質(zhì)的關(guān)鍵步驟是蒸發(fā)
B.甲實驗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C.乙實驗若按照②③①的步驟進行操作, 則配制的溶液濃度偏大(水的密度為1g/cm3)
D.乙實驗中,若①所用的燒杯內(nèi)壁沾有水,對配制的溶液濃度無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0分)工業(yè)上用碳酸鈉溶液與石灰水反應制燒堿。對于碳酸鈉溶液與石灰水是否恰好完全反應,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將其產(chǎn)物進行過濾,并對濾液進行如下探究。
【提出問題】濾液中含有哪些溶質(zhì)?
【猜想與假設】假設一:濾液中只含氫氧化鈉
假設二:濾液中含氫氧化鈉和碳酸鈉
假設三:濾液中含
假設四:濾液中含氫氧化鈉、氫氧化鈣和碳酸鈉
【進行實驗】甲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
實驗步驟 | 實驗現(xiàn)象 | 結(jié)論 |
取少量濾液放在試管中,再滴入氯化鈣溶液 | 若生成白色沉淀 | 碳酸鈉過量 |
若無明顯現(xiàn)象 | 恰好反應 |
【反思與評價】
(1)碳酸鈉溶液與石灰水反應的基本類型為 。
(2)乙同學認為假設四不合理,理由是 。
(3)丙同學認為甲同學設計方案還不能說明碳酸鈉溶液和澄清石灰水恰好完全反應,她的理由是 。
(4)丁同學認為要說明碳酸鈉溶液與石灰水是否恰好完全反應,還需在甲同學實驗方案的基礎上進行實驗。她的實驗方案是:
實驗步驟 | 實驗現(xiàn)象和結(jié)論 |
【定量研究】
(5)戊同學稱取100g燒堿固體樣品(樣品中的雜質(zhì)是碳酸鈉),加水溶解得到溶液A,取A溶液的1/5向其中加入CaCl2溶液。反應時CaCl2溶液與沉淀的質(zhì)量關(guān)系如圖所示。
①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zhì)量為 g;
②計算所加CaCl2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寫出計算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7分)實驗室有一瓶長期暴露在空氣中的氫氧化鈉固體樣品,觀察發(fā)現(xiàn),樣品表面有白色粉末。某興趣小組的同學對該樣品的成分及含量進行了探究。
【提出問題1】該樣品中含有哪些物質(zhì)?
【提出猜想】通過分析,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Ⅰ:已完全變質(zhì),該樣品中只含Na2CO3;
猜想Ⅱ:部分變質(zhì),該樣品中含有NaOH和Na2CO3。
(1)則NaOH變質(zhì)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查閱資料】
①堿性的Na2CO3溶液可以與中性的CaCl2溶液發(fā)生復分解反應。
②二氧化碳在飽和的碳酸氫鈉溶液中幾乎不溶解,在27℃、101kPa時的密度為1.8 g·L-1。
【實驗探究1】
(2)為確定該樣品的成分,小明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請你一起完成下列實驗報告。
實驗操作 | 實驗現(xiàn)象 | 實驗結(jié)論 |
(a)取少量樣品溶于水,加入 ; | 有白色沉淀產(chǎn)生 | 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b)靜置,向 。 | 證明猜想Ⅱ成立 |
【提出問題2】如何測量該部分變質(zhì)樣品中碳酸鈉的質(zhì)量分數(shù)?
【實驗探究2】
小紅同學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裝置(鐵架臺略去),在27℃、101kPa下按下列步驟進行實驗:
①按圖連接好裝置;
②用托盤天平準確稱取該樣品2g,放入A中試管內(nèi),向B中集氣瓶中倒入X溶液至瓶頸處;
③向分液漏斗中加入稀硫酸,打開活塞,讓稀硫酸滴入試管中至過量,關(guān)閉活塞。反應結(jié)束后,量筒中收集到X溶液220mL。
(3)在實驗步驟①和②之間,還缺少一實驗步驟,該實驗步驟是 。
(4)B中集氣瓶盛裝的X溶液應為 溶液。
(5)試管中原有的空氣對實驗結(jié)果 (選填“有”或“沒有”)明顯影響。
(6)變質(zhì)氫氧化鈉樣品中碳酸鈉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 (精確至1%)。
【提出問題3】怎樣提純該樣品得到較純凈的氫氧化鈉固體?
【實驗探究3】
為了得到較純凈的氫氧化鈉固體,小亮明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實驗流程。
(7)操作②的名稱是 ,為了使樣品充分溶解,操作①中還要用到的玻璃儀器是 。
(8)該實驗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9)最終所得氫氧化鈉固體的質(zhì)量 變質(zhì)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zhì)量(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反思與交流】
(10)敞口放置的氫氧化鈉溶液容易變質(zhì),所以試劑瓶要 塞密封保存。
(11)通過本題,你學會了定性檢驗氫氧化鈉的變質(zhì)、定量測定變質(zhì)后某成分的含量,以及除雜提純物質(zhì)。為了得到可靠的實驗結(jié)果,探究過程中你需要思考問題有 (填數(shù)字序號);
①選擇試劑種類
②確定試劑用量
③試劑產(chǎn)地
④實驗裝置與步驟的設計
⑤實驗安全環(huán)保
⑥測量中減少誤差
(12)【實驗探究1】中的檢驗和【實驗探究3】中的除雜都將碳酸鈉進行了轉(zhuǎn)化,但二者目的不同,它們分別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0分)我們常說“水火不能相容”,那是因為通常水可以滅火;但是,人類文明的誕生和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水”和“火”。
(1)從滅火的原理分析,水能滅火的原因主要是 。
(2)蜂窩煤比煤球更有利于完全燃燒,這是因為 。
(3)自然界的水中常含有難溶性固體雜質(zhì),一般采用 操作清除;若要證明得到的澄清透明的水屬于硬水,可以滴加適量的 ;若要降低水的硬度,同時對水進行殺菌消毒,多采用 的方法。
(4)電解水時,電能轉(zhuǎn)化為 能,有關(guān)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當其一電極上產(chǎn)生6 mL氣體時,另一電極產(chǎn)生的氣體體積是 mL。
(5)水是常用的溶劑。要配制100 g15%的蔗糖溶液,需要水 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