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燒杯中裝有等質(zhì)量的金屬鋅和鎂,然后分別逐漸加入同濃度的稀硫酸,產(chǎn)生氫氣的質(zhì)量與加入硫酸的質(zhì)量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圖反映出鎂比鋅的金屬活動性強
B.a(chǎn)點時,兩個燒杯中的酸都恰好完全反應
C.b點時,兩個燒杯中產(chǎn)生氫氣的質(zhì)量相等
D.c點時,兩個燒杯中都有金屬剩余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魯教版2018屆九年級下冊化學同步練習:第八單元 第三節(jié) 海水“制堿” 題型:選擇填充題
檢驗碳酸鹽化合物最好的試劑是( )
A. 稀鹽酸、澄清石灰水 B. 稀鹽酸
C. 澄清石灰水 D. 稀鹽酸、帶火星的木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8年春九年級人教版化學下冊:專題復習(一) 我們身邊的物質(zhì) 題型:選擇填充題
鋼的質(zhì)地堅硬,機械性能好,有彈性和延展性,是最常見、應用較廣的一種材料。但由于易銹蝕,每年損失的鋼鐵約占總產(chǎn)量的四分之一。下列屬于鋼的化學性質(zhì)的是( )
A. 有彈性 B. 質(zhì)地堅硬
C. 易銹蝕 D. 有延展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8年春九年級魯教版化學下冊同步習題:第九單元到實驗室去:探究金屬的性質(zhì) 題型:選擇題
為了探究影響鐵與鹽酸反應劇烈程度的因素,某學習小組設計了下列實驗: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對比實驗①和②,可研究鹽酸的濃度對反應劇烈程度的影響
B.對比實驗②和③,可研究鹽酸的濃度對反應劇烈程度的影響
C.對比實驗②和③,可研究溫度對反應劇烈程度的影響
D.對比實驗①和②,可研究溫度對反應劇烈程度的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8年春九年級魯教版化學下冊同步試卷:第九單元 單元測試 題型:計算題
生活中常見的鐵制品大多為鐵合金(成分為鐵和碳)材料,而非純鐵,鐵合金又因其含碳量不同分為生鐵和鋼(生鐵含碳量為2%﹣4.3%,鋼含碳量為0.03%﹣2%)。將一塊質(zhì)量為5.8g的鐵合金放入燒杯中,再向燒杯中加入98g稀硫酸,恰好與鐵合金中的鐵完全反應,所得氫氣的質(zhì)量為0.2g,通過計算回答:該鐵合金是生鐵還是鋼?(寫出計算過程,結(jié)果精確到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8年春九年級魯教版化學下冊同步試卷:第九單元 單元測試 題型:選擇題
下列反應屬于置換反應的是
A.2CO+O22CO2 B.H2CO3H2O+CO2↑
C.NaOH+HCl=NaCl+H2O D.2A1+6HCl=2AlCl3+3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8年春九年級魯教版化學下冊同步習題:第十單元 第一節(jié) 食物中的有機物 題型:選擇題
“吃得營養(yǎng),吃出健康”是人們普遍的飲食追求,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我們每天都應攝入一定量的蛋白質(zhì)
B.過量食用油脂會使人發(fā)胖,故應禁止攝入油脂
C.糖類是提供人體能量的重要物質(zhì)
D.我們每天應攝入一定量的蔬菜,水果以補充維生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8年春九年級魯教版化學下冊同步習題:第十單元周周練(第十單元) 題型:選擇題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多吃果蔬可以補充維生素
B.葡萄糖、淀粉、蛋白質(zhì)都是有機高分子化合物
C.炒菜用加碘鹽可補充碘元素
D.CO與血紅蛋白的結(jié)合能力強于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8年春九年級魯教版化學下冊同步習題:第十單元第二節(jié) 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 題型:簡答題
某方便面的營養(yǎng)成分表如下(其中碳水化合物主要指淀粉等)。
營養(yǎng)成分表 | |
項目 | 每100克 |
能量 | 1 966千焦 |
蛋白質(zhì) | 7.5克 |
脂肪 | 21.8克 |
碳水化合物 | 60.7克 |
鈉 | 2 530毫克 |
(1)方便面中使用的食鹽是加碘鹽,人體缺碘可能患有的疾病是______________(填“甲狀腺腫大”或“骨質(zhì)疏松”);
(2)若小明用天然氣煮方便面,請寫出天然氣主要成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3)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天食用食鹽不超過6克,假設小明某天吃了100克該方便面,相當于吃了食鹽________克(保留一位小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