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說出下列數(shù)字2的含義:
(1)Mg2+:1個鎂離子帶2個單位正電荷          
(2)$\stackrel{+2}{Cu}$O:氧化銅中銅元素的化合價是+2.

分析 數(shù)字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義不同.

解答 解:(1)Mg2+中的2表示1個鎂離子帶2個單位正電荷;
(2)$\stackrel{+2}{Cu}$O中的2表示氧化銅中銅元素的化合價是+2.
故填:1個鎂離子帶2個單位正電荷;氧化銅中銅元素的化合價是+2.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化學用語的理解能力,題目重點考查了對化學符號意義的了解,考查全面,注重基礎(chǔ),題目難度較。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4.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途徑,實驗方案設(shè)計是實驗探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必須保證實驗的公正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氯酸鉀(KClO3)中鉀元素的化合價為+1價,則氯元素的化合價是(  )
A.+1B.+4C.+5D.+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2.如圖所示基本實驗操作均有錯誤,請你指出錯誤操作的后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某化合物由A、B兩種元素組成,其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76,已知B元素原子核外有8個電子,而A原子核內(nèi)比B原子核內(nèi)少一個質(zhì)子,則此化合物的化學式為( 。
A.A2BB.AB2C.A2B3D.A2B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9.如圖表示的是地殼里所含各種元素的含量.請根據(jù)如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表示出的金屬元素有6種;
(2)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屬元素是O(填元素符號),它與含量占第一位的金屬元素之間所形成化合物的化學式是Al2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6.水是一種重要的資源.
(1)電解水實驗揭示了水的組成.如圖實驗中得到氧氣的試管是2(填“1”或“2”).
(2)自來水廠凈水過程中用到活性炭,其作用是吸附色素和異味.
(3)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中,不發(fā)生變化的是AB(填字母序號).
A.分子質(zhì)量B.分子種類C.分子間隔
(4)含有較多可溶性鈣、鎂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填“軟水”或“硬水”).
(5)下列凈化水的單一操作中,相對凈化程度較高的是C(填字母)
A.靜置沉淀 B.吸附沉淀C.蒸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3.(1)探究物質(zhì)的性質(zhì)
用如圖1所示的方法可檢驗氫氣的純度,根據(jù)該圖示可以推測出氫氣的性質(zhì)①密度比空氣小;②可燃性;③該化學反應式為氫氣+氧氣$\stackrel{點燃}{→}$水或2H2+O2$\frac{\underline{\;點燃\;}}{\;}$2H2O(文字表達式及化學式).
(2)探究物質(zhì)的用途
水是同學們非常熟悉的物質(zhì)之一.它與我們?nèi)祟惖年P(guān)系非常密切,在生產(chǎn)、生活和科學實驗中有廣泛的用途.如圖2的三個實驗中都用到水,我能說明水的作用.

①三個實驗中水的作用各不相同,我能一一說出.
A瓶中的水: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氣體,防止空氣污染;B中集氣瓶中的水:加速冷卻;C水槽中的水:作反應物.
②B實驗方案相比教材的實驗方案有一個明明顯的優(yōu)點,會避免有關(guān)不當操作帶來的誤差,該優(yōu)點是在瓶內(nèi)點燃白磷,防止瓶內(nèi)空氣逸出.
③電解水實驗中1號試管中中收集的為氧氣(1或2填空),如何檢驗該氣體: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3)對物質(zhì)組成的探究:隨著化學的學習,我發(fā)現(xiàn)蠟燭的主要成分是石蠟,我對石蠟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究,獲得較多收益,我“提出的探究問題”與“設(shè)計的實驗方案”如下:
問題與猜想實驗步驟實驗現(xiàn)象實驗結(jié)論
問題1:我想探究石蠟的組成中是否含有氫元素?點燃蠟燭,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干冷的小燒杯燒杯內(nèi)壁有水霧石蠟中含有氫元素.
問題2:我猜想石蠟的組成中還含有碳元素?點燃蠟燭,在火焰上方罩一個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燒杯石灰水滴變渾濁石蠟中含有碳元素
推論依據(jù):根據(jù)一切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下列各組物質(zhì)的名稱和化學式書寫都正確的是( 。
A.水 HO2B.五氧化二磷 P5O2C.氧化鎂 MgOD.銨氣 N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