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驟 | 現象 | 結論 |
①取1.44g紅色固體裝入試管,滴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應 | 紅色固體部分減少,溶為變?yōu)樗{色 | 猜想①錯誤 |
②濾出試管中殘留的紅色固體,洗滌干燥,稱其質量為1.04g | / | 猜想②正確 |
分析 探究一:(1)鐵與硫酸銅反應時生成的銅會附著在鐵的表面,使反應不能徹底進行.
(2)銅在高溫下會與氧氣反應,烘干后質量增大;
探究二:提出猜想:進行猜想要考慮到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
【方案設計】(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考慮;
(2)根據題中信息結合化學方程式的寫法考慮;
結論: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論;
探究三:【作出猜想】根據兩種物質都有考慮;
【實驗探究】
(2)據反應C+2CuO$\frac{\underline{\;高溫\;}}{\;}$2Cu+CO2↑可知,反應過程中有二氧化碳產生,故石灰水會變渾濁;
(3)據紅色固體部分減少,推測含有Cu2O;據銅的質量推測原固體中含有銅單質;
【評價反思】微型實驗裝置藥品用量較少,節(jié)約藥品.
解答 解:
探究一:(1)鐵與硫酸銅反應時生成的銅會附著在鐵的表面,使反應不能徹底進行,所以B方案不能達到目的.
(2)銅在高溫下會與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銅,烘干后質量增大,會導致測定的鐵的質量分數 偏;
探究二:鐵粉投入硫酸銅溶液中,反應前含有S、O、H、Cu元素,依據質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出猜想;
【方案設計】(1)氧氣具有助燃性,可以通過檢驗氣體的助燃效果進行判斷;
故為: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看木條是否復燃;
(2)二氧化硫和氫氧化鈣反應會生成亞硫酸鈣和水;化學方程式為:SO2+Ca(OH)2=CaSO3↓+H2O;
結論:A裝置中溶液不變渾濁,說明沒有二氧化硫,H2可以使CuO還原成紅色的Cu,故產生的氣體為氫氣;
探究三:【作出猜想】紅色固體的成分:③既有Cu也有Cu2O.
【實驗探究】
(2)據反應C+2CuO$\frac{\underline{\;高溫\;}}{\;}$2Cu+CO2↑可知,反應過程中有二氧化碳產生,故石灰水會變渾濁;
(3)紅色固體部分減少,推測含有Cu2O,故滴入的應是稀硫酸,氧化亞銅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銅和水,故溶液變?yōu)樗{色,所以猜想①錯誤;
由化學方程式Cu2O+H2SO4═Cu+CuSO4+H2O知,每144份質量的氧化亞銅反應會生成64份質量的銅,若有1.44g的氧化亞銅反應會生成0.64g的銅,而實際收集到的銅的質量為1.04g,故1.44g是氧化亞銅和銅的混合物.
【評價反思】微型實驗裝置藥品用量較少,節(jié)約藥品;
故答案為:
探究一:(1)B;生成的銅蓋在鐵片表面,使鐵不能完全反應;
(2)偏小;
探究二:【提出猜想】質量守恒定律(或元素守恒);
【方案設計】(1)用帶火星的木條;
(2)SO2+Ca(OH)2═CaSO3+H2O;
【實驗結論】H2;
探究三:【作出猜想】③是Cu和Cu2O的混合物;
【實驗探究】(2)變渾濁(3)稀硫酸;藍;①;②
【評價反思】節(jié)約藥品(或節(jié)約能源等).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化學實驗的方案設計與評價,在解此類題時,首先分析題中考查的問題,然后結合所給的知識和學過的知識進行分析解答.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組 別 | 1 | 2 | 3 | 4 | 5 | 6 |
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mL) | 20 | 21 | 19 | 20 | 22 | 18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廢舊電池可隨意丟棄,不會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 | |
B. | 生鐵和鋼都是鐵的合金 | |
C. | 多數合金的熔點高于它的成分金屬 | |
D. | 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鐵元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質量守恒定律 | |
B. | 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 | |
C. | 化學變化前后元素原子種類個數不變 | |
D. | 氯化鈉中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石蠟熔化 鐵生銹 | B. | 木柴燃燒 銅生成銅綠 | ||
C. | 酒精揮發(fā) 花香四溢 | D. | 石蠟燃燒 瓷碗破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