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草酸的化學式為H2C2O4,甲、乙兩同學對草酸受熱分解產物的檢驗做了探究:
(1)猜想與假設:第一種:草酸分解產物是CO2和H2;第二種:草酸分解產物是CO2、CO和H2O;第三種:草酸分解產物是CO2和H2O。
(2)實驗裝置的設計(圖中鐵架臺略去)甲同學設計了如圖1所示的裝置。乙同學設計了如圖2所示的裝置。
(3)實驗:甲同學按圖1裝置實驗,觀察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乙同學按圖2裝置實驗,觀察到無水硫酸銅由白色變成藍色,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且生成的氣體通過堿石灰后,在尖嘴處點燃后能燃燒,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內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4)結論:第___種猜想是正確的,請寫出草酸受熱分解的化學反應方程式__。
(5)反思與評價:
乙同學認為甲同學設計的實驗裝置有缺陷。由于試管口向下傾斜,而且草酸晶體熔點較低,加熱到182℃便開始熔化,因此實驗中常會出現熔融的草酸流進導管而影響后續(xù)實驗。甲同學認為乙同學的設計是科學合理的。請你談談圖2裝置優(yōu)于圖1裝置之處:
第一點:__________。第二點:_______________。
第三點:_______________。
乙同學設計的圖2裝置也能證明產物中無H2,證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二種 H2C2O4 CO2↑+CO↑+H2O 試管底部彎曲避免了草酸晶體熔化后流進導管 乙同學設計的裝置可同時證明CO2、CO、H2O的存在 乙同學的設計能防止CO對空氣的污染或乙同學的設計可以證明H2不存在(答到以上三點即可) 在尖嘴處點燃氣體,火焰上方罩一個干冷的燒杯,燒杯內壁沒有水珠生成
【解析】本題考查了實驗探究物質的組成成分,常見氣體的檢驗與除雜方法,化學方程式的書寫等。
(4)甲同學按圖1裝置實驗,觀察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
乙同學按圖2裝置實驗,觀察到無水硫酸銅由白色變成藍色,說明氣體中含有水,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說明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且生成的氣體通過堿石灰后,在尖嘴處點燃后能燃燒,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內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說明氣體中含有一氧化碳;
結論:第二種猜想是正確的,草酸受熱分解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H2C2O4 CO2↑+CO↑+H2O;
(5)圖2裝置優(yōu)于圖1裝置之處:試管底部彎曲避免草酸晶體熔化后流進導管;裝置可同時證明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的存在;乙同學的設計能防止CO對空氣的污染;乙同學的設計可以證明H2不存在;氫氣在空氣中點燃生成水。乙同學設計的圖2裝置也能證明產物中無H2,證明方法是:在尖嘴處點燃氣體,火焰上方罩一個干冷的燒杯,燒杯內壁沒有水珠出現。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甲、乙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甲物質的溶解度比乙物質的溶解度大
B. 甲物質溶液從t2℃降到t1℃,一定有晶體析出
C. t1℃時,甲和乙的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一定相等
D. 若甲物質中混有少量乙物質,可用蒸發(fā)結晶的方法提純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碘酸碘化學式為I(IO3)3,下列關于該物質的說法正確的是
A. I(IO3)3中總共有12個原子
B. I(IO3)3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27×3+127×3+16×9
C. I(IO3)3和I2O4比較,I元素的質量分數前者更大
D. I(IO3)3中I元素的質量分數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補鈣劑說明書的部分信息如圖所示,現用20片該藥劑制成的固體粉末與40g稀鹽酸混合(其他成分不與鹽酸反應),稀鹽酸平均分成4次加入燒杯中,實驗數據見下表:
實驗序號 | 加入稀鹽酸的質量/g | 固體粉末剩余質量/g |
1 | 10 | 18.9 |
2 | 10 | 17.8 |
3 | 10 | 16.8 |
4 | 10 | m |
(1)該瓶補鈣劑屬于__________。(填物質分類)
(2)表格中的m=________。
(3)求稀鹽酸的濃度____________。(請根據化學方程式寫出完整的計算步驟)
(4)該瓶補鈣劑含有碳酸鈣________g。(結果保留1位小數)
(5)請根據上述內容,在下圖中補全圖像。
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甲、乙、丙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將t2℃甲、乙、丙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降溫至t1℃,所得溶液溶質質量分數由大到小的選項是乙>甲>丙
B. t2℃時,將30g甲物質加入到50g水中不斷攪拌,形成的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37.5%
C. 要從甲物質的飽和溶液中獲得晶體甲,可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
D. 將丙物質的飽和溶液轉化為不飽和溶液可以采用加水或降溫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國勞動人民早在五千年前就會使用木炭煉銅。某化學興趣小組在實驗寶里模擬煉銅,開展如下圖所示的探究活動。
Ⅰ.驗證單質碳的還原性
(1)加熱固體,2min后,觀察到固體變紅或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證明碳具有還原性。
(2)CuO發(fā)生________反應(填“氧化”或還原”)
(3)反應結束時,停止實驗的第一步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
Ⅱ,探究反應后紅色固體的成分
【查閱資料】(1)木炭與CuO的反應是:C+2CuO高溫2Cu+CO2↑,若該反應進行的不徹底,產物中可能還含有氧化亞銅(Cu2O)。
(2)Cu2O是紅色固體,能與稀硫酸反應Cu2O +H2SO4=Cu+ Cu SO4+H2O
【作出猜想】紅色體的成分: a全部是Cu ;b.全部是Cu2O ;c.全部是___________
【實驗步驟】取試管內紅色同體,進行如下實驗驗證:
①取1.44g紅色固體裝入試管,滴入足量稀硫酸,觀察到紅色體部分減少,溶液變?yōu)?/span>____色,則猜想a錯誤。
②過濾,濾出試管中殘留的紅色固體,干燥,稱其質為1.04g,則猜想______正確。理由是____________。
【評價反思】在的銅冶煉史中,我國勞動人民還有一項重大發(fā)明就是“濕法煉銅”,該方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校為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技能,設計了以下兩個實驗:(一)粗鹽提純;(二)實驗室制取氫氣和驗證氫氣的性質。
(一) 實驗室除去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主要實驗步驟有:稱量與溶解、過濾、蒸發(fā)。
(1)實驗中多次使用同一種玻璃儀器名稱是_________。蒸發(fā)時,待蒸發(fā)皿中出現_________時停止加熱,利用余熱將濾液蒸干。
(2)關于蒸發(fā)敘述正確的是______(選填序號)。
a.所需儀器為酒精燈、蒸發(fā)皿、溫度計
b.攪拌可以防止蒸發(fā)過程中食鹽飛濺
c.加熱過程中用試管夾夾住蒸發(fā)皿移動,使其均勻受熱
(二)利用以下裝置制備氫氣,并驗證氫氣的性質。
(3)實驗室現有質量分數為98%的濃硫酸,需配制245 g質量分數10%的稀硫酸,配制步驟如下:
① 計算:所需質量分數98%的濃硫酸__________g;② 量;③ 稀釋。
量取濃硫酸所用的玻璃儀器有____________。簡要描述濃硫酸的稀釋方法_________________。
(4) 裝置B的作用_____________。
(5)下列有關實驗操作或現象描述不正確的是___。(填序號)
A.實驗開始時,應先通入氫氣,然后再點燃C處酒精燈
B.點燃C處酒精燈后,氧化銅固體由黑色逐漸變?yōu)榧t色
C.E處酒精燈的作用是點燃未反應的氫氣
D.實驗結束時,應先停止通入氫氣,然后熄滅C處酒精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四種物質(KNO3、NaNO3、KCl 和NaCl)的溶解度曲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四種物質中NaCl 的溶解度最小
B. 將 100℃的 KCl 溶液降溫至 50℃,一定有固體析出
C. 40℃時,M 點對應的NaNO3 溶液不飽和
D. 0℃時,KNO3 溶液的質量分數為 1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FeSO47H2O是一種重要的食品和飼料添加劑.某工業(yè)廢渣主要成分是Fe2O3,還含有CaCO8和SiO2(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硫酸),實驗室用此廢渣制備FeSO47H2O的流程如圖1:
請根據流程圖回答下列問題:
(1)稀硫酸與粉末中的氧化鐵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操作②的名稱是_______ 。
(3)經測定,濾渣中只含有CaSO4和SiO2,你認為實驗室___(填“能”或者“不能”)用粉末狀的石灰石與稀硫酸反應制CO2.
(4)加入鐵粉后主要現象為:鐵粉逐漸溶解,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出Fe與Fe2(SO4)3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
(5)硫酸亞鐵的溶解度曲線如圖2.待結晶完畢后,過濾出晶體,用少量冰水洗滌2﹣3次.用冰水洗滌的目的是:
Ⅰ除去晶體表面附著的雜質;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