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下圖是某化學反應的微觀模擬圖,請根據下圖冋答問題:

⑴該反應進程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__________(填“改變”或“不改變”)

⑵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

⑶生成物中組成元素的質量比為_________。

碳原子和氧原子(或C和O或原子)不改變2CO+O22CO2C、O元素的質量比為3:8 【解析】 (1)由微粒的變化可知,該反應進程中的最小粒子是碳原子和氧原子,原子的種類不變,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也不改變; (2)由化學反應的微觀模擬圖可知,該反應是一氧化碳燃燒生成了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CO+O22CO2; (3)根據二氧化碳的化學式CO2可知C、O元素的質量比為...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河南省2019屆九年級中考化學套卷綜合訓練題(三) 題型:單選題

下列實驗現象的描述正確的是( )

A. 一氧化碳和氧化銅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紅色的銅

B. 打開盛有濃鹽酸的試劑瓶瓶蓋,瓶口產生大量的白煙

C. 電解水時,與正極相連的玻璃管內生成的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D. 硫在空氣中燃燒,發(fā)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產生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C 【解析】 A、一氧化碳和氧化銅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紅色的銅,是實驗結論而不是實驗現象,故選項說法錯誤;B、濃鹽酸具有揮發(fā)性,打開盛有濃鹽酸的瓶蓋,瓶口產生大量的白霧,而不是白煙,故選項說法錯誤;C、電解水時,與正極相連的玻璃管內生成的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故選項說法正確;D、硫在空氣中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產生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故選項說法錯誤。故選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田陽縣實驗中學2019屆九年級中考一;瘜W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關于分子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 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B. 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

C. 分子在不停運動

D. 溫度升高分子體積變大

D 【解析】 A、分子屬于微觀粒子,其質量和體積都很小,選項正確;B、分子運動速率受溫度影響,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選項正確;C、擴散現象的本質就是分子在不停運動,選項正確;D、溫度升高,分子間隔變大,不是分子體積變大,選項錯誤。故本題選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福建省龍巖市2018屆九年級中考補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物質屬于氧化物的是

A. KMnO4 B. NaOH C. SO2 D. HNO3

C 【解析】 A、KMnO4屬于純凈物中的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故選項錯誤;B、NaOH屬于純凈物中的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故選項錯誤;C、氧化物是指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SO2屬于氧化物,故選項正確;D、HNO3屬于純凈物中的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故選項錯誤。故選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西省2018屆九年級中考模擬化學測試卷(一) 題型:科學探究題

在今年化學實驗操作考試“探究純堿的性質”中,同學們做了如圖所示的四組實驗,并將A、B、C、D四支試管中的廢液全部倒入一個干凈的大燒杯中?荚嚱Y束后,某興趣小組發(fā)現大燒杯底部有沉淀,上層溶液呈紅色。為了探究上層溶液的成分,進行了以下實驗。

【提出問題】 大燒杯中的上層溶液中除了含有水和酚酞外,還含有哪些離子?(假設難溶物質、水和酚酞均不會解離出離子)

【猜想假設】 小明認為上層溶液中一定含有Na+、CO、H+、Cl-、Ba2+、Ca2+、OH-七種離子。你認為上層溶液中含有的離子最多可能有____種,它們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填離子符號)。

【分析討論】 (1)小紅認為上層溶液中一定不含有H+,因為上層溶液呈紅色。請你分析上層溶液中不含有H+的另外一個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李取一定量的上層溶液于試管中,滴加幾滴稀鹽酸,發(fā)現無氣泡產生,認為上層溶液中一定不含有CO。小紅認為他的結論不正確,原因是______________。

【設計實驗】 為進一步確定上層溶液中是否含有CO,請你和小紅一起參與下列探究: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取大燒杯中的上層溶液少許于一支試管中,滴加過量的BaCl2溶液,靜置

①________

②試管中的上層溶液仍顯紅色

①大燒杯中的上層溶液中一定含有CO

②同時還能得出大燒杯中的上層溶液中一定還含有離子是___(填離子符號)

【實驗結論】 大燒杯中的上層溶液中一定含有的離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填離子符號)。

5 Na+、Cl-、OH-、Ca2+、Ba2+ 混合后大燒杯底部有沉淀(或H+、OH-不能共存) 若溶液中含有氫氧化鈉,開始滴加鹽酸時沒有氣泡產生 生成白色沉淀 OH- Cl-、Na+、OH-、CO 【解析】【猜想假設】將A、B、C、D四支試管中的廢液全部倒入一個干凈的大燒杯中,上層溶液呈紅色,說明溶液呈堿性,故一定含有氫氧根離子,不含有氫離子;大燒杯底部有沉淀,Ba2+、Ca2+與CO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西省2018屆九年級中考模擬化學測試卷(一) 題型:選擇填充題

利用下圖裝置進行氣體的制取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

A.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可選用裝置②③
B.用裝置④收集氫氣應從b端通入

C.用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只能選用①作為發(fā)生裝置

D.與②相比,③作為發(fā)生裝置的優(yōu)點是_________________

A能隨時控制反應的發(fā)生或停止 【解析】 A、裝置②③可用于常溫下固體和液體反應制取氣體,都可用于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故正確;B、氫氣的密度比空氣小,應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若用裝置④收集氫氣應從c端通入,故錯誤;C、用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屬于常溫下固體和液體反應制取氣體,應選用裝置②或③,故錯誤。故選A。D、裝置③中的多孔隔板可以起到分離固體和液體,作為發(fā)生裝置的優(yōu)點是:能隨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西省2018屆九年級中考模擬化學測試卷(一) 題型:單選題

下列關于金屬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 金屬均有導電性和導熱性 B. 金屬都能與稀硫酸反應

C. 鐵制品在潮濕的空氣中易生銹 D. 不銹鋼具有較強的耐腐蝕性,屬于合金

B 【解析】 A、金屬的通性:導電性、導熱性和延展性,故A正確;B、排在氫前邊的金屬可以和稀硫酸之間反應,但是排在氫后邊的金屬和鹽酸之間不反應,故B錯誤;C、鐵制品銹蝕是鐵和空氣中的氧氣、水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鐵制品在潮濕的空氣中易生銹,故C正確;D、不銹鋼具有較強的耐腐蝕性,屬于合金,故D正確。故選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總復習綜合檢測試卷(一) 題型:單選題

甲烷(CH4)分子結構的比例模型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一個甲烷分子由五個原子構成

B.四個氫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C.甲烷中碳、氫兩種元素質量比為1:4

D.甲烷中氫元素質量分數為80%

A 【解析】 試題由甲烷的化學式可知,一個甲烷分子是由1個碳原子和4個氫原子構成的,共含5個原子,A正確;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甲烷分子中的四個氫原子位于正四面體的四個頂點上,不可能處于同一平面,B錯誤;甲烷中碳、氫兩種元素質量比為:12:(1×4)=3:1≠1:4,C錯誤;甲烷中氫元素質量分數為=25%,D錯誤。故選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西省2018屆九年級中考模擬化學測試卷(二) 題型:科學探究題

Na2CO3俗稱純堿,其溶液的去油污能力較好,且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

(實驗一)碳酸鈉溶液的pH______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提出問題:是Na+還是CO32-的作用使酚酞試液變紅;

實驗方案:先向Na2CO3溶液中滴加酚酞試液,再加入適量的Ba(OH)2溶液,觀察紅色

是否消失。

寫出此過程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1)小雯認為方案不妥,不妥之處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雯想設計一個實驗方案驗證是否是CO32-的作用使酚酞試液變紅.在下列物質中選用的試劑是______(填序號),寫出其中一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A.HCl B.NaOH C.CaCl2

(實驗二)小潤向盛有酚酞和Na2CO3溶液的燒杯中加入稀硫酸至溶液變?yōu)闊o色;

提出問題:反應后溶液中溶質組成是什么(酚酞不填);

做出猜想:1.Na2SO4;2.Na2SO4和Na2CO3;3.Na2SO4和H2SO4

其中猜想_____(填序號)是不合理的;

實驗方案:為了判斷哪種猜想合理,小潤可選擇__________(填序號)來證明。

A.BaCl2溶液 B.NaHCO3溶液 C.Zn D.CuO

大于Na2CO3+ Ba(OH)2= BaCO3↓+2 NaOH生成物中有NaOH紅色不會消失ACNa2CO3+2HCl=2NaCl+H2O+CO2↑/ Na2CO3+ CaCl2=CaCO3↓+2 NaCl2BCD 【解析】 (1). 碳酸鈉溶液顯堿性,其pH大于7; (2). Na2CO3溶液和Ba(OH)2溶液 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鈉,反應方程式為:Na2CO3+ Ba(O...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