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199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艾哈邁德·澤維爾(AhmedHzewail)開創(chuàng)了化學研究新領域,他使運用激光光譜技術觀測化學反應時分子中原子運動成為可能。你認為該技術不能觀察到的是

A.原子中原子核的內(nèi)部結構 B.化學反應中原子的運動

C.化學變化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化學反應中反應物分子的分解

【答案】A

【解析】

試題分析:據(jù)題意可知該技術能觀察到原子整體,但不能觀察到原子內(nèi)部的結構。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生活中處處有化學.鐵鍋是廚房中常用的炊具,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填空.

①鐵鍋作炊具主要是利用鐵的 性.

②鐵鍋手柄上使用的塑料應具有 性(填“熱塑”或“熱固”).

③使用鐵鍋有利于人體健康,主要是因為

④請你說出一個廚房中防止鐵鍋生銹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以色列科學家丹尼爾謝赫曼,以表彰他在發(fā)現(xiàn)準晶體方面所 作出的突出貢獻。準晶體可能具有下列性質(zhì),其中屬于化學性質(zhì)的是

A密度低 B耐磨損 C導電性差 D抗氧化性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近日,專家否認了“味精致癌”的說法。實驗表明,味精在100 ℃時加熱半小時,只有03%的味精谷氨酸鈉生成焦谷氨酸鈉,其對人體的影響甚微。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A谷氨酸鈉受熱不分解

B谷氨酸鈉在加熱下生成焦谷氨酸鈉是物理變化

C大量食用味精有利于身體健康

D實驗是研究問題的一種有效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為了探究石灰石的純度(假設樣品中的雜質(zhì)既不溶于水也不與鹽酸反應),稱取40g石灰石樣品等分為4份(分別編號為、、),每份樣品分別與一定量的稀鹽酸反應,所得數(shù)據(jù)如表所示:

樣品編號

稀鹽酸的質(zhì)量

25g

50g

m(80<m<150)

150g

剩余固體的質(zhì)量

7.5g

5g

2g

2g

然后,為了探究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質(zhì)成分,將編號所得溶液過濾,取濾液質(zhì)量的于燒杯中,向其中滴加質(zhì)量分數(shù)為10.6%的碳酸鈉溶液使其充分反應直至過量,有關的變化如圖所示:

分析題中有關信息和圖表,回答下列問題:

(1)該石灰石樣品的純度為 。

(2)編號所用稀鹽酸的質(zhì)量m為 g。

(3)A點處對應的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是多少?(寫出計算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甲醛(CH2O)的水溶液叫做“福爾馬林”,常用來保存動物標本.下列關于甲醛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一個甲醛分子由1個碳原子、2個氫原子、1個氧原子構成的

B.甲醛中碳、氫、氧三種元素的質(zhì)量比為1:2:1

C.甲醛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的

D.甲醛中氧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53.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歸納和總結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A.化學反應基本類型

B.化學反應中常見的“三”

①化合反應:4P+5O22P2O5

②分解反應:H2CO3═H2O+CO2

③置換反應:3CO+Fe2O32Fe+CO2

①煤、石油、天然氣﹣三大化石燃料

②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三大合成材料

③分子、原子、離子﹣構成物質(zhì)的三種粒子

C.對鑒別方法的認識

D.化學與生活

①區(qū)分氮氣和氧氣﹣伸入帶火星的木條

②區(qū)分棉纖維和羊毛纖維﹣點燃后聞氣味

③區(qū)分硫酸銨和氯化銨﹣加熟石灰粉末研磨

①用甲醛水溶液浸泡水產(chǎn)品防腐

②缺乏維生素C易患壞血病

③自行車支架噴油器防銹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實驗現(xiàn)象描述不正確的是

A加熱碳酸氫銨,產(chǎn)生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B木炭在空氣中燃燒,發(fā)出紅光

C加熱銅綠,綠色固體變黑

D電解水時正極產(chǎn)生的氣體比負極產(chǎn)生的氣體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你認為下列實驗測得的數(shù)據(jù)不合理的是(

A.用廣泛pH試紙測得某河水的pH為6.24

B.用托盤天平稱得氧化銅粉末的質(zhì)量為11.5g

C.用l0mL量筒量取8.5mL某溶液

D.測得某粗鹽中氯化鈉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90.5%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