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蜂蜜總含糖量達65%-75%,還含有豐富的酶類,水溶性維生素及鈣、鐵、鋅等。則
A.蜂蜜的主要成分是糖類B.酶是機體吸入氧氣時的載體
C.人體需要大量的維生素D.鈣、鐵、鋅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空氣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混合物
B.氮氣約占空氣體積分數的78%
C.稀有氣體可做保護氣
D.空氣中的有毒氣體為:CO2 SO2N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學習小組學習完碳的還原性后,對碳還原氧化銅后生成的氣體是否一定是二氧化碳產生了懷疑.
【查閱資料】
①在本實驗中為了保證實驗成功,通過碳的質量是要過量的.
②被還原出來的銅在溫度較高時很容易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銅.
③氮氣不與碳、氧化銅產生反應,可用來隔絕空氣(氧氣).
(1)【提出問題】木炭還原氧化銅產生的是什么氣體?
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產生的氣體有三種情況
①全部是CO2 ②全部是CO ③;
若猜想②成立,木炭還原氧化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設計方案】由于二氧化碳可以被石灰水吸收面一氧化碳不能被石灰水吸收,從二氧化碳質量關系可以確定氣體的組成.
【實驗】
操作步驟及實驗現象 | 簡答 |
①稱取0.8g氧化銅與0.2g碳粉均勻混合,放入重25g的玻璃管中,同時稱得廣口瓶和石灰水的總質量為500g,按圖中裝置連接 | / |
②加熱前,先通一段時間純凈、干燥的氮氣 | 其目的是 |
③夾緊T處彈簧夾,加熱一段時間,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方程式為 |
④完全反應后,冷卻至室溫,稱得玻璃管和固體總質量為25.5g | |
⑤稱得廣口瓶和石灰水的總質量為500.4g |
(3)【結論】根據數據處理結果,得出猜想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實驗現象的描述正確的是( 。
A.硫在空氣中燃燒,發(fā)出藍紫色火焰
B.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產生白色煙霧
C.電解水實驗中,正、負極兩端玻璃管內收集到的氣體質量比為1:2
D.把打磨過的鐵釘放入硫酸銅溶液中,鐵釘表面出現紅色物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2012年倫敦奧運承辦“綠色奧運”,絕對拒絕興奮劑。乙基雌烯醇是一種參賽運動員禁用的蛋白同化雄性類固醇興奮劑,其化學式為C20H32O,下列關于乙基雌烯醇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乙基雌烯醇屬于氧化物
B.一個乙基雌烯醇分子中含有16個氫分子
C.乙基雌烯醇分子中C、H兩種元素的質量比為5:8
D.乙基雌烯醇由三種元素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鋼鐵在生產生活中具有廣泛用途.
(1)第四套人民幣硬幣一元為鋼芯鍍鎳(Ni),伍角為鋼芯鍍鋼,一角為鋁合金或不銹鋼
①鑄造硬幣主要用到的都是材料.
②選擇鑄造硬幣的材料不需要考慮的因素是(填序號)
A.金屬的硬度; B.金屬的導電性;
C.金屬的耐腐蝕性; D.金屬價格與硬幣面值的吻合度
③鑄造硬幣涉及到Fe、Cu、Al、Ni(鎳)四種金屬,已知Ni能夠發(fā)生如下反應:
Ni+H2SO4=H2↑+NiSO4 Fe+NiCl2=Ni+FeCl2
四種金屬的活動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用元素符號表示).
(2)工業(yè)上用一氧化碳冶煉鐵的化學方程式是 .
(3)室溫下,鐵與水蒸氣能反應生成一種常見的鐵的氧化物和一種氣體.涉及如圖實驗探究鐵粉與水蒸氣反應后的產物.
①試管尾部放一團濕棉花的目的是 .
②如圖所示,有肥皂泡飄到空中,用燃著的木條靠近肥皂泡,有爆鳴聲.說明生成的氣體是 .
③充分反應后,試管中剩余固體成分可能是Fe2O3或Fe3O4中的一種,利用物理性質,鑒別的方法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豆?jié){已成為眾多家庭的飲品。下表是豆?jié){中部分營養(yǎng)成分的平均質量分數。請根據下表回答:
成分 | 蛋白質 | 油脂 | 糖類 | 鈣 | 鐵 | 維生素 |
質量分數/% | 1.8 | 0.7 | 1.1 | 0.01 | 0.0005 | 0.015 |
(1)豆?jié){中含有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是___,青少年因缺___而導致佝僂。
(2)豆?jié){所含的營養(yǎng)素中不能供給人體能量,但可以起到調節(jié)新陳代謝作用的是____(填序號)
A 蛋白質 B 油脂 C 糖類 D 維生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