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在下列條件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大的是


  1. A.
    低溫、低壓
  2. B.
    低溫、高壓
  3. C.
    高溫、低壓
  4. D.
    高溫、高壓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為了減少“溫室效應”帶來的負面影響,世界各國都在限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有科學家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二氧化碳在一定條件下可轉化為有機物乙烯(C2H4,是生產(chǎn)聚乙烯塑料的原料),其化學方程式為:2CO2+6H2=C2H4+4H2O.試回答下列問題:
(1)乙烯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是
 
(精確到0.1%).
(2)若用44g二氧化碳作為原料,則理論上能轉化得到的乙烯質量是多少?
(3)任何物質都具有兩面性,對物質的認識越深入,就越能充分、合理地利用物質為人類服務,如對二氧化碳的認識與應用.請從物質兩面性的角度,說說你對氧氣的認識(各舉一例).
應 用 氧 氣 隔 絕 氧 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精英家教網(wǎng)輕質碳酸鎂(化學式為4MgCO3?Mg(OH)2?4H2O)是制取氧化鎂、顏料、油漆、日用化妝品的工業(yè)原料.
【制取輕質碳酸鎂】工業(yè)上可利用工業(yè)副產(chǎn)品氫氧化鎂懸浮液(含有的硫酸鈉等物質均不與二氧化碳氣體反應)采用碳化法制取輕質碳酸鎂.
(1)氫氧化鎂懸浮液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條件下生成MgCO3?3H2O沉淀,經(jīng)過濾、洗滌獲得純凈的MgCO3?3H2O,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最后加熱
MgCO3?3H2O分解生成輕質碳酸鎂,化學方程式為
5MgCO3?3H2O
  △  
.
 
4MgCO3?Mg(OH)2?4H2O+CO2↑+10H2O.
(2)過濾需要用到的玻璃儀器有燒杯、
 
 
,MgCO3?3H2O沉淀的洗滌干凈的標準是取最后一次洗滌液,滴加3滴氯化鋇溶液,
 
,說明已洗凈.
【測定輕質碳酸鎂的純度】輕質碳酸鎂與稀鹽酸反應生成CO2等物質并放出熱量,關系式為 4MgCO3?Mg(OH)2?4H2O~4CO2.如圖是實驗室測定產(chǎn)品中輕質碳酸鎂含量的裝置.
(3)檢查裝置氣密性,其中檢查圖Ⅱ裝置氣密性的具體操作方法是將水注入圖Ⅱ中,彈簧夾夾緊橡膠管,提升量氣管高度形成液差,一段時間后,液差
 
,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
(4)稱量2.5g樣品裝入試管2,在試管1中加入足量的稀鹽酸.向圖Ⅱ裝置中放入水和油,調節(jié)左右液面相平,讀取量氣管的刻度為10ml;將試管1中稀鹽酸加到試管2中的具體操作方法是
 
,待觀察試管2中不再產(chǎn)生時,讀取量氣管的刻度為54mL.
(5)讀取量氣管內最終液面刻度前,需要進行的操作是
 

(6)實驗中量氣管的最佳規(guī)格是
 
ml(填“50”、“100”或“150”)
(7)計算樣品中4MgCO3?Mg(OH)2?4H2O的質量分數(shù).(已知:4MgCO3?Mg(OH)2?4H2O的相對分子質量為466,常溫下CO2的密度約為2.0g/L,要求計算過程,計算結果保留一位小數(shù),)
【交流討論】
(8)圖Ⅰ裝置橡膠管A的作用是
 
,圖Ⅱ裝置食用油的作用是
 

(9)下列會影響測量結果的事項是
 

A.未冷卻就讀取量氣管中液面刻度
B.原裝置中的空氣
C.試管1中稀鹽酸的體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已成為世界各國呼吁人們保護環(huán)境的共同口號.
(1)使用下列能源容易造成環(huán)境污染的是
B
B

A.風能   B.煤   C.氫能源   D.太陽能
(2)綠色植物能夠吸收水和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光合作用”,同時儲存能量.近日,美國科學家仿效植物的這一特點發(fā)明了一種“發(fā)電葉子”(如圖),將這種葉子放入水中,在太陽光照射下,葉子中的催化劑會將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儲存在氫氧燃料電池中,用于發(fā)電.“發(fā)電葉子”產(chǎn)生氫氣、氧氣的化學方程式為
2H2O
 催化劑 
.
 
2H2↑+O2
2H2O
 催化劑 
.
 
2H2↑+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涉及學科觀點的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根據(jù)微粒觀:水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的B、根據(jù)轉化觀: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C、根據(jù)結構觀:氬原子和氯離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相同,化學性質相同D、根據(jù)守恒觀:10mL質量分數(shù)40%的硫酸,加l0mL水后質量分數(shù)變?yōu)?0%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