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習時,常用專題的探究的方法學習常見物質(zhì)的組成、性質(zhì)與制取,課堂上老師引導我們回顧了幾個探究實驗.
(1)探究1:研究常見物質(zhì)性質(zhì)-氫氧化鈉與鹽酸是否剛好完全中和.
①探索:用玻璃棒蘸取反應后的溶液滴在pH試紙上,發(fā)現(xiàn)pH<7,說明鹽酸過量.
②驗證:
實驗內(nèi)容 | 實驗現(xiàn)象 | 解釋與結論 |
取少量溶液于試管中, | | 證明研究結論正確 |
寫出②中涉及的化學方程式______
(2)探究2:研究常見物質(zhì)的制取-制取氫氧化鈉溶液.
甲同學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中加入過量的碳酸鈉溶液,生成白色沉淀,過濾后得到無色溶液,他說:“我制得了氫氧化鈉溶液!”
乙同學卻說:“這種無色溶液不一定含有氫氧化鈉”他提出了如下實驗:
實驗內(nèi)容 | 實驗現(xiàn)象 | 實驗結論 |
用試管取無色溶液少許,滴入2滴酚酞試液 | 無色酚酞變紅 | 無色溶液中有氫氧化鈉 |
丙同學認為乙同學實驗方案也不夠嚴密,不能證明無色溶液中一定含有氫氧化鈉,理由是______.
丙同學設計了另一個實驗:
實驗步驟 | 實驗現(xiàn)象 | 實驗結論 |
| | 無色溶液中確實含有氫氧化鈉 |
我認為:乙同學和丙同學的實驗是為了驗證甲同學結論的可靠性,甲同學的結論不可靠,原因是______,顯然丙同學的實驗可靠性比乙同學的實驗好,原因是____________.
(3)經(jīng)過實驗發(fā)現(xiàn),某同學取53g 10%的碳酸鈉溶液與152g飽和澄清石灰水恰好完全反應,求反應后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