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某興趣小組通過測量食物燃燒放出熱能的多少,測定了表中四種食物中的能量.(已知: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耳的熱量)
食物名稱大米花生仁黃豆核桃仁
質(zhì)量(克)202020
水(毫升)50505050
上升的溫度(℃)1.32.21.43

(1)實驗中①應為20克,原因是為了保證變量以外的因素相同.
(2)如表中實驗結果,含能量最多的是核桃仁.
(3)食物燃燒后,剩下灰燼是無機鹽,燒掉的物質(zhì)是有機物.
(4)在消化道內(nèi),腸腺和胰腺分泌的消化液中有消化表格中四種食物的酶,大米主要成分淀粉在消化道內(nèi)最終被消化為葡萄糖才能被吸收.
(5)實驗后,某同學在蓋滅酒精燈時,手指不小心接觸到火焰.在他來不及思考時就把手縮回,并很快感覺到燙,這說明脊髓具有反射和傳導功能,這樣的反射具有保護機體不受傷害的意義.

分析 (1)每克食物在體外充分燃燒時釋放的熱量,是食物的熱價.食物的熱價反映出食物中儲存能量的多少.相同的水溫度上升越多,吸收的熱量越多,表明食品燃燒釋放的能量越多.
(2)種子的成分包括有機物(包括淀粉、蛋白質(zhì)和脂肪)和無機物(含水和無機鹽).種子中加熱后碳化并可以燃燒的物質(zhì)稱為有機物,而加熱后不可以燃燒的物質(zhì)稱無機物.

解答 解:(1)對照實驗所要探究的條件就是實驗的唯一變量.某興趣小組通過測量食物燃燒放出熱能的多少,測定了表中四種食物中的能量,所以本實驗中的唯一變量是四種食物.除實驗變量以外,其他變量如水的重量等都相同.所以實驗中①應為20克,原因是為了保證變量以外的因素相同.
(2)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大米、花生仁、黃豆、核桃仁四種食物中,核桃仁使水溫度上升最高,因此含能量最多的是核桃仁.
(3)構成種子細胞中的物質(zhì)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分子比較小的,一般不含碳,如水,無機鹽,氧等,這類物質(zhì)是無機物;一類是分子比較大的,一般含碳,如糖類,脂類,蛋白質(zhì)和核酸,這類物質(zhì)是有機物.有機物能燃燒,無機物不能燃燒,因此種子燃燒后,剩下的灰燼就是無機物中的無機鹽,燒掉的物質(zhì)就是有機物.
(4)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腸腺、肝臟和胰腺,各消化腺分泌不同的消化液共同促進食物的分解,其中胰腺分泌的胰液和腸腺分泌的腸液多種消化液,具有消化表格中四種食物的酶;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的消化開始于口腔,胃不能消化淀粉,在小腸內(nèi)淀粉被徹底消化為葡萄糖才能被吸收.
(5)縮驗后,某同學在蓋滅酒精燈時,手指不小心接觸到火焰.在他來不及思考時就把手縮回,屬于一種非條件反射,神經(jīng)中樞在脊髓,手被燙后,手指頭上的感受器感受了熱的刺激產(chǎn)生的神經(jīng)沖動沿著→傳入神經(jīng)→神經(jīng)中樞(脊髓)→傳出神經(jīng)→效應器引起縮手反射,同時神經(jīng)沖動傳到脊髓時有一部分沿著脊髓里的白質(zhì)上行傳導大腦里的軀體感覺中樞產(chǎn)生痛覺,所以脊髓具有反射和傳導的功能.這樣的反射具有保護機體不受傷害的意義.
故答案為:(1)20;為了保證變量以外的因素相同.
(2)核桃仁
(3)無機鹽;有機物
(4)腸腺和胰腺;葡萄糖
(5)反射和傳導;保護機體不受傷害

點評 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釋實際問題,此題具有一定的難度.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據(jù)國外媒體報道,科學家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發(fā)現(xiàn)200多種新蛙,這次發(fā)現(xiàn)的兩棲物種的數(shù)量幾乎是馬達加斯加島已知兩棲物種的兩倍,且新發(fā)現(xiàn)的近四分之一新物種是其他非保護地區(qū)沒有見到過的.馬達加斯島1.6億年前漂離非洲,成為一個與世隔絕的展示生命無比神奇的多樣性的博物館.但是,由于人類移居于此和幾十年的猖獗砍伐、過度開發(fā)旅游資源已經(jīng)毀掉了馬達加斯加島80%的雨林,威脅著大量物種的生存.
(1)兩棲類動物的特點是(至少寫出兩點):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生活在水中或陸上,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
(2)科學家發(fā)現(xiàn)蛙的體色與環(huán)境的色彩保持一致,這說明了生物與環(huán)境是相互適應的.
(3)威脅馬達加斯加生物多樣性的原因有ABC(多選).
A、森林面積減少       B、棲息地遭到破壞       C、人類行為破壞
(4)請你寫出保護馬達加斯加島的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至少寫出一條):禁止亂砍濫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8.人體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各系統(tǒng)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如圖是人體的某些生理活動示意圖,請根據(jù)圖示回答下列問題:

(1)在圖1-3中,A系統(tǒng)中對糖類、蛋白質(zhì)和脂肪都有消化作用的消化液腸液、胰液.經(jīng)①過程進入血液的營養(yǎng)物質(zhì)中葡萄糖是主要的供能物質(zhì).
(2)B系統(tǒng)通過②過程將氣體排出體外時,膈肌所處的狀態(tài)是舒張.
(3)與空氣相比,呼出氣體中氧氣減少,減少的氧氣經(jīng)紅細胞運輸,最終到達圖中的C處,則C處是組織細胞.
(4)如表是某健康人的血漿、原尿、尿液的樣品中主要物質(zhì)含量表,若圖1-3中的d為尿液,則d是如表中的Y液體,經(jīng)過腎小球和腎小囊內(nèi)壁的過濾作用形成的是表中的X液體.
液體種類部分成分含量(g/100mL)
葡萄糖尿素蛋白質(zhì)
X0.100.030.03
Y0.001.800.00
Z0.100.038.00
(5)通過②排出二氧化碳和通過D系統(tǒng)排出d的過程都屬于排泄.
(6)當叩擊圖1-2膝蓋下的韌帶時,引起大腿上相應肌肉的收縮,使小腿突然彈起,該反射活動過程中,神經(jīng)沖動傳導過程是1→2→3→4→5.(用箭頭和圖1-1的數(shù)字表示)
(7)形成痛覺的神經(jīng)中樞位于大腦皮層,這說明脊髓不僅有反射功能,而且有傳導功能.
(8)“望梅止渴”“談虎色變”等反射是與語言中樞有關的反射,這是人類所特有的.
(9)若4處已斷,用針扎1處,有無痛感?有痛覺.有無反射?無反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下列關于生物學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細胞物象模糊時,可轉動轉換器換成高倍物鏡進行觀察
B.“探究花生果實大小的變異“實驗中,測得大花生和小花生的長軸平均值有明顯差異,這主要是由基因不同引起的
C.“檢測不同環(huán)境中的細菌和真菌“的實驗中,需對配制的培養(yǎng)基進行高溫滅菌并直接接種
D.探究酒精對水蚤的影響中,一只水蚤只能做兩次實驗,必須先在某一濃度的酒精溶液中計數(shù)水蚤的心率,再在清水中計數(shù)水蚤的心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下列有關生物遺傳、變異和進化知識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生物的遺傳為生物的進化提供原材料
B.變異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對的,取決于生物生活的環(huán)境
C.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的最直接有力的證據(jù)
D.子女和父母相似,是由于子女繼承了父母的基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2.如圖是某種被子植物花的結構和受精作用示意圖,據(jù)圖回答問題.

(1)雄蕊、雌蕊是花的主要組成部分,雌蕊的完整結構包括柱頭、花柱、子房.
(2)花粉落到柱頭上會萌發(fā)長出花粉管,花粉管伸長到達胚珠,花粉管里的2個精子釋放出來,其中1個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另1個精子與極核融合,完成受精作用.
(3)受精后、胚珠發(fā)育成種子.種子萌發(fā)需要適宜的溫度、適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等外界條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9.一種以地下莖繁殖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別生長在海拔 10m、500m和1000m的同一山坡上.在相應生長發(fā)育階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無明顯差異,但不同海拔的野菊隨海拔的增高而顯著變矮.為檢驗環(huán)境(主要指海拔)和遺傳(指不同海拔的植株)因素對野菊株高的影響,請完成以下實驗設計.
(1)實驗處理:春天,將海拔500m、1000m處的野菊幼芽同時移栽于10m處.
(2)收集數(shù)據(jù):要測量第二年秋天野菊株高.
(3)預測支持下列假設的試驗結果:
假設一  野菊株高的變化只受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實驗結果是:移栽至10m處的野菊株高與海拔10m 處的野菊株高無明顯差異.
假設二  野菊株高的變化只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實驗結果是:移栽至10m處的野菊株高與原海拔 處的野菊株高無明顯差異.
(4)在進行該實驗運用的科學方法是對照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人體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由心臟、血管和血液組成,輸送營養(yǎng)物質(zhì)和代謝廢物.針對下列圖示,描述不正確的是( 。
A.丙圖中,如果曲線代表二氧化碳的變化,則血管B表示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
B.丙圖中,如果曲線代表氧氣的變化,則血管B表示組織細胞間的毛細血管
C.乙圖為某人的心動周期,在兩小時內(nèi),此人的心房收縮期時間是900秒
D.甲圖A血管表示醫(yī)生給病人靜脈注射時,針刺入的血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下面屬于我國珍稀植物的是(  )
A.銀杏B.落葉松C.椰子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