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某生物學習小組利用銀邊天竺葵(葉片邊緣部分呈白色)探究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請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A—E表示不同的實驗步驟,正確的實驗順序是C→→→→B。
(2)E圖實驗步驟是利用酒精溶解葉片中的 , 便于觀察。
(3)觀察下圖,1是葉片被黑紙片遮光部分,2是葉片綠色見光部分,3是葉片的銀邊部分,按照正確實驗步驟完成實驗后,1、2、3處能變藍的是 , 該實驗能證明是光合作用的場所,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
【答案】
(1)A,E,D
(2)葉綠素
(3)淀粉,葉綠體,光
【解析】解:(1)“探究陽光與有機物的關系”實驗步驟:C暗處理一晝夜、A葉片部分遮光處理并光照、E酒精脫色、D清水漂洗、B滴加碘液、觀察顏色反應并記錄.所以實驗的正確順序是CAEDB;
(2)把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隔水加熱,目的是用酒精溶解葉片中的葉綠素,葉片變成黃白色,便于觀察到淀粉遇碘變藍的顏色反應;
(3)滴加碘液的目的是為了檢驗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是淀粉.遮光部分缺乏光沒有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葉片的遮光部分不變藍.該實驗除了證明光合作用的產(chǎn)物是淀粉,也證明了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
所以答案是:(1)CAEDB;(2)葉綠素(3)淀粉;葉綠體;光.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某生態(tài)系統(tǒng)食物網(wǎng)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該食物網(wǎng)中共有5條食物鏈
B. 圖中最高等的動物是貓頭鷹
C. 不同食物鏈中,貓頭鷹的營養(yǎng)級不同
D. 若該生態(tài)系統(tǒng)受到重金屬汞污染,則圖中蛇體內(nèi)汞的含量最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密閉玻璃瓶內(nèi)的水恒溫放賢幾天后,液態(tài)水不會減少也不會增加,并不是瓶內(nèi)的水既不汽化也不液化,而足瓶內(nèi)存在著汽化和液化的動態(tài)平衡過程。
(1)請你從分子的角度簡要解釋瓶內(nèi)液態(tài)水體積保持不變的原因。___________。
(2)自然界中存在很多這樣的動態(tài)平衡,如一個穩(wěn)定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存在物質(zhì)和能量的輸入和輸出的動態(tài)平衡。請你根據(jù)所學知識,再舉1個類似的動態(tài)平衡例子。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每天早、中、晚餐的能量攝入比例正確的是( )
A. 30%、40%、30% B. 40%、 30%、30%
C. 20%、40%、40% D. 30%、30%、4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請認真閱讀資料,分析回答問題:
資料一:我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復雜多樣,植物種類繁多,其中蕨類植物有2200﹣2600種;裸子植物約240種,銀杏、金錢松、水松都是我國特有的樹種;被子植物約30000種.
資料二:
(1)資料一說明了“生物多樣性”中的_______________多樣性.
(2)我國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國家,被譽為“___________的故鄉(xiāng)”.
(3)資料二中有真正的根、莖、葉,而且在體內(nèi)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組織,但生殖過程離不開水,且屬于我國一級保護植物的是______________.
(4)資料二中的植物,種子是裸露的,沒有果皮包被的植物是_________;屬于我國一級保護的被子植物是______________.
(5)為保護桫欏等珍貴的野生植物最有效的措施是_______保護.(填字母)
A.遷地保護B.就地保護 C.法律約束D.消滅害蟲
(6)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的價值是巨大的.植樹造林可以涵養(yǎng)水源和調(diào)節(jié)氣候,這是利用生物多樣性價值的______;而橡膠樹可以提供橡膠是利用生物多樣性價值的________.(填字母)
A.潛在價值 B.間接價值C.直接價值 D.商業(yè)價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在一次體檢時,發(fā)現(xiàn)小王體內(nèi)沒有乙肝抗體,醫(yī)生建議他注射乙肝疫苗.注射的乙肝疫苗和產(chǎn)生的免疫方式分別是( )
A.抗體、非特異性免疫 B.抗原、非特異性免疫
C.抗體、特異性免疫 D.抗原、特異性免疫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