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做“飼養(yǎng)和觀察蚯蚓”的實驗時,要經(jīng)常用浸水的棉球輕擦蚯蚓的身體,目的是( )
A、降溫作用 B、讓體表濕潤,維持正常呼吸
C、保持身體柔軟 D、保持體表濕潤,有利于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有一種鬼針草的植物,當人在草叢中行走時,褲角上常沾上一些鬼針草帶刺的“針”,人在這一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 )
A.人對鬼針草不會產(chǎn)生作用 B.使鬼針草受到傷害
C.有利于鬼針草生長 D.擴大了鬼針草的分布范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家鴿呼吸系統(tǒng)結構示意圖.請回答:
(1)鳥的體溫是__.
(2)家鴿體內(nèi)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是②__. ③是__,能輔助呼吸,為家鴿飛行提供充足的氧氣.
(3)鳥類還有許多適于飛行的特點,請你任寫出兩點①__;②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連江官塢是我國重要的海帶生產(chǎn)地.海帶的生長與其生活環(huán)境密切相關.某科研小組在實驗室做了兩個實驗(實驗1和實驗2),探究溫度或二氧化碳對海帶生長率(指實驗前后,海帶體內(nèi)物質(zhì)增加的比率)的影響.
請分析實驗1數(shù)據(jù)(25℃時海帶腐爛,所以生長率為負值),回答(1)﹣(3)題;分析實驗2數(shù)據(jù),回答(4)﹣(5)題:
(1)實驗1所要探究的問題是:?
(2)實驗過程中除改變溫度外,水體中二氧化碳含量等因素都應該保持一致,理由是 .
(3)海帶生長率增長的最適溫度范圍是在℃之間.據(jù)此分析夏季高溫不宜種植海帶的原因是 .
(4)水體中二氧化碳含量對海帶生長率的影響,實際上是對海帶利用二氧化碳合成這一過程的影響.
(5)明明同學的結論是:水體中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海帶的生長率越大.你是否同意他的結論? . 數(shù)據(jù)表明,當二氧化碳含量超過1000ppm時,海帶生長率的增長將逐漸(選填“加速”或“減緩”)
(6)綜合上述兩個實驗,說明環(huán)境與生物之間的關系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生物中許多概念存在著內(nèi)在聯(lián)系,如“染色體---DNA---基因”。下列概念中這一關系錯誤的是( )
A. 科---屬---種 B. 生物---真核生物---細菌
C. 無脊椎動物---節(jié)肢動物---昆蟲 D. 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腦---腦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生態(tài)系統(tǒng)有“地球之肺”之稱的是( )
A.農(nóng)田生態(tài)系統(tǒng) B.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
C.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 D.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生物的結構總是總是同功能相適應的,如人體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基礎.如圖表示人體部分運動器,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關節(jié)由圖乙中的⑥⑦⑨構成
B. ⑨內(nèi)的滑液和⑩能使關節(jié)靈活
C. 每塊完整的骨骼肌是一個器官
D. 產(chǎn)生丙圖的動作時,甲圖中③舒張和收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根尖的立體結構和平面結構圖,識圖并填寫有關根尖結構和功能的內(nèi)容
(1)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 ]_________。
(2)根生長最快的部位[ ]_________。
(3)根能不斷長長的原因:[ ]_________細胞數(shù)量增加和[ ]_____________細胞體積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艾滋病是一種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傳染病.近年來,感染艾滋病的人數(shù)在我國呈上升趨勢,尤以年輕人居多.其實艾滋病是可以預防的,只要預防措施得當,基本就不會感染艾滋病.
(1)艾滋病的病原體是 , 它是不具有結構的生物體.
(2)目前,沒有可臨床使用的艾滋病疫苗,因此,所有可能直接或間接接觸到傳染源的人,都屬于艾滋病流行環(huán)節(jié)中的 .
(3)圖中除“”這種行為外,其余都可能傳播艾滋病,但只要采取切斷的預防措施,就可以有效避免感染上艾滋。
(4)日常生活中,你會向人們宣傳哪些預防艾滋病的知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