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分別過反比例函數(shù)數(shù)學公式圖象上的點P1(1,y1),P2(2,y2),…,Pn(n,Pn)….作x軸的垂線,垂足分別為A1,A2…An …,連接A1P2,A2P3,…,An-1Pn,…,再以A1P1,A1P2為一組鄰邊畫一個平行四邊形A1P1B1P2,以A2P2,A2P3為一組鄰邊畫一個平行四邊形A2P2B2P3,依此類推,則點Bn的縱坐標是________.(結果用含n代數(shù)式表示)


分析:根據(jù)反比例函數(shù)圖象上點的坐標特征求得點P1、P2的縱坐標,由平行四邊形對邊平行且相等的性質求得點B1的縱坐標是y2+y1、B2的縱坐標是y3+y2、B3的縱坐標是y4+y3,據(jù)此可以推知點Bn的縱坐標是:yn+1+yn=+=
解答:∵點P1(1,y1),P2(2,y2)在反比例函數(shù)的圖象上,
∴y1=3,y2=;
∴P1A1=y1=3;
又∵四邊形A1P1B1P2,是平行四邊形,
∴P1A1=B1P2=3,P1A1∥B1P2 ,
∴點B1的縱坐標是:y2+y1=+3,即點B1的縱坐標是;
同理求得,點B2的縱坐標是:y3+y2=1+=
點B3的縱坐標是:y4+y3=+1=;

點Bn的縱坐標是:yn+1+yn=+=
故答案是:
點評:本題考查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反比例函數(shù)圖象上點的坐標特征、反比例函數(shù)的圖象.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根據(jù)平行四邊形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性質求得點Bn的縱坐標yn+1+yn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如圖,一次函數(shù)的圖象與反比例函數(shù)y1=- 
3
x
(x<0)
的圖象相交于A點,與y軸、x軸分別相交于B、C兩點,且C(2,0).當x<-1時,一次函數(shù)值大于反比例函數(shù)值,當x>-1時,一次函數(shù)值小于反比例函數(shù)值.
(1)求一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
(2)設函數(shù)y2=
a
x
(x>0)
的圖象與y1=-
3
x
(x<0)
的圖象關于y軸對稱,在y2=
a
x
(x>0)
的圖象上取一點P(P點的橫坐標大于2),過P作PQ丄x軸,垂足是Q,若四邊形BCQP的面積等于2,求P點的坐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某校研究性學習小組在研究有關反比例函及其圖象性質的問題,時發(fā)現(xiàn)了三個重要結論.已知:A是反比例函數(shù)y=
kx
(k為非零常數(shù))的圖象上的一動點.
(1)如圖1過動點A作AM⊥x軸,AN⊥y軸,垂足分別為M、N,求證:矩形OMAN的面積是定值;
(2)如圖2,過動點A且與雙曲線有唯一公共點A的直線l與x軸交于點C,y軸交于點D,求證:△OCD的面積是定值;
(3)如圖3,若過動點A的直線與雙曲線交于另一點B,與x軸交于點C,與y軸交于點D.求證:AD=BC.(任選一種證明)
精英家教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某校研究性學習小組在研究有關反比例函及其圖象性質的問題,時發(fā)現(xiàn)了三個重要結論.已知:A是反比例函數(shù)數(shù)學公式(k為非零常數(shù))的圖象上的一動點.
(1)如圖1過動點A作AM⊥x軸,AN⊥y軸,垂足分別為M、N,求證:矩形OMAN的面積是定值;
(2)如圖2,過動點A且與雙曲線有唯一公共點A的直線l與x軸交于點C,y軸交于點D,求證:△OCD的面積是定值;
(3)如圖3,若過動點A的直線與雙曲線交于另一點B,與x軸交于點C,與y軸交于點D.求證:AD=BC.(任選一種證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05年江蘇省鎮(zhèn)江中學高中單獨招生考試數(shù)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某校研究性學習小組在研究有關反比例函及其圖象性質的問題,時發(fā)現(xiàn)了三個重要結論.已知:A是反比例函數(shù)(k為非零常數(shù))的圖象上的一動點.
(1)如圖1過動點A作AM⊥x軸,AN⊥y軸,垂足分別為M、N,求證:矩形OMAN的面積是定值;
(2)如圖2,過動點A且與雙曲線有唯一公共點A的直線l與x軸交于點C,y軸交于點D,求證:△OCD的面積是定值;
(3)如圖3,若過動點A的直線與雙曲線交于另一點B,與x軸交于點C,與y軸交于點D.求證:AD=BC.(任選一種證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江蘇中考真題 題型:填空題

如圖,已知反比例函數(shù)點A在y軸的正半軸上,過點A作直線
BC∥x軸,且分別與兩個反比例函數(shù)的圖象交于點B和C,連接OC、OB。若△BOC的面積為,AC:AB=2:3,則k1=(    ),k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