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所示電路,開關從打開到閉合時,電路的總電阻 ,電流表A1的示數(shù)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由電路圖可知,開關打開時電路為R1的簡單電路,兩電流表測通過R1的電流;開關閉合時,兩電阻并聯(lián),電流表A1仍側通過R1的電流,電流表A2測干路電流,根據電阻的并聯(lián)特點可知電路中總電阻的變化,根據并聯(lián)電路中各支路獨立工作、互不影響可知通過R1的電流不變.
解答: 解:由電路圖可知,開關打開時電路為R1的簡單電路,兩電流表測通過R1的電流;
開關閉合時,兩電阻并聯(lián),電流表A1仍側通過R1的電流,電流表A2測干路電流,
因并聯(lián)電路中總電阻的倒數(shù)等于各分電阻倒數(shù)之和,即電阻越并越小,
所以,開關從打開到閉合時,電路的總電阻變小;
因并聯(lián)電路中各支路獨立工作、互不影響,
所以,開關從打開到閉合時,通過R1的電流不變,即電流表A1的示數(shù)不變.
故答案為:變。徊蛔儯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小明將一枚硬幣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處恰好看不到它。
(1)小明看不到硬幣,這是因為光在均勻介質中沿_________傳播;
(2)將平面鏡放到碗邊適當?shù)奈恢,小明在A處通過平面鏡看到了硬幣的虛像,這是利用了光的_______現(xiàn)象;
(3)沿碗壁緩緩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處也能看到硬幣的虛像,這是利用了光的______現(xiàn)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馬路兩旁的路燈,晚上同時亮,早上同時滅,它們是串聯(lián)的
B.有些電學實驗室鋪有摻雜著金屬絲的地毯,主要是為了增加地毯強度
C.電熱毯內的電阻絲斷了,將電阻絲的兩個斷頭接上后仍可安全使用
D.在家庭電路中,同時工作的用電器越多,總電阻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在伏安法測電阻的實驗中,所用實驗器材如下:電源(電壓恒為6V)、電流表、電壓表、開關、待測電阻RX、滑動變阻器(最大阻值20Ω)各一個,導線若干。
(1)小麗連接完實驗電路后,閉合開關,通過調節(jié)滑動變阻器測得幾組數(shù)據,并由此計算出待測電阻的阻值,有關記錄和計算如下表所示。
實驗次數(shù) | 1 | 2 | 3 |
電壓/V | 3.6 | 2.5 | 1.0 |
電流/A | 0.24 | 0.34 | 0.48 |
電阻/Ω | 15.0 | 7.4 | 2.1 |
小華認為一個電阻三次測量的結果不可能相差這么大,分析應該是在連接電路時出現(xiàn)了問題,產生錯誤的原因是 ▲ 。
(2)找出錯誤的原因后,小麗準備重新連接電路進行測量,但小華認為不必重測,利用表中記錄的錯誤數(shù)據就能算出應該記錄的正確數(shù)據。表格中錯誤的數(shù)據是 ▲ (填“電壓”或“電流”),其中第一次正確的記錄應是 ▲ ,此次測量計算出的待測電阻應是 ▲ Ω。
(3)實驗中三次測量RX的目的是 ▲ 。
(4)完成上述測量后,小華還想用伏安法測量一段電阻絲Rx′(約200Ω)的阻值。她把Rx′接入電路中,但發(fā)現(xiàn)電路中的電流過小,電流表不能準確讀數(shù)。為了較準確地測量出待測電阻Rx′,小華又向老師借了一個阻值為R0=100Ω的定值電阻和兩個開關,重新設計了一種可行的實驗方案,請在虛線框內畫出小華完成實驗的電路圖。(要求:①能夠進行多次測量;②實驗中電表的位置不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將兩根電熱絲R1與R2串聯(lián)在電路中,若R2=5R1,則火柴先被點燃的是( 。
A.在R1上的火柴 B.在R2上的火柴
C.同時點燃 D.無法判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關于電磁現(xiàn)象,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導體周圍存在磁場
B.放在磁場中的導體會受到磁場力的作用
C.發(fā)電機工作時將絕大部分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D.磁場中的小磁針靜止時北極所指方向是該點磁場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正常工作的電視機插座發(fā)生短路時,電視機會因為通過的電流過大而燒毀
B.金屬導電時,是金屬中的自由電子定向移動形成了電流
C.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因此電路兩端電壓越大,電路的總電流也越大
D.較長金屬導線的電阻值不一定比較短金屬導線的電阻值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