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下列現(xiàn)象中,不能用分子動理論解釋的是( 。
A.走進花園聞到花香
B.兩滴水銀靠近時,能自動結合成一滴較大的水銀
C.看到煙霧在空中彌漫
D.水和酒精混合總體積變小

分析 分子動理論包括:物質是由大量分子構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無規(guī)則運動,分子間有間隙;分子間存在著相互的引力和斥力.進行分析判斷即可.

解答 解:
A、進入花園聞到花香是因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不斷運動,向四周擴散,使人們聞到花香,能用分子動理論解釋,故A不符合題意;
B、兩滴水銀靠近時,能自動結合成一滴較大的水銀,說明分子之間存在引力,能用分子動理論解釋,故B不符合題意;
C、煙塵雖細小,但也是有由很多分子組成的小顆粒,不是分子,不能用分子動理論解釋,故C符合題意;
D、酒精和水混合后的體積變小,是因為分子之間有間隙,能用分子動理論解釋,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點評 分子動理論內容較簡單,但要知道它們各自的現(xiàn)象.特別是分子的擴散現(xiàn)象,本題是一道基礎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5.如圖所示,用手提住彈簧測力計(圖中手未畫出),下面吊著一個金屬塊.當金屬塊未接觸容器中的水時(如圖a),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5牛;當金屬塊全部浸入水中時(如圖c),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3牛.(g取10牛/千克)
(1)求金屬塊全部浸入水中時受到的浮力;
(2)求金屬塊的體積;
(3)求金屬塊的密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某同學在探究“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其兩端電壓的關系”時,根據(jù)圖象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通過導體a的電流與其兩端的電壓成正比
B.導體a的電阻大于導體b的電阻
C.當導體b兩端的電壓是1V時,通過導體b的電流為0.1A
D.將a、b兩導體并聯(lián)接在電壓為2V的電源上時,干路的電流為0.6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假設所有導體都沒有電阻,當用電器通電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電熱杯仍然能加熱B.電風扇仍然能轉動
C.電飯鍋仍然能燒飯D.電熨斗仍然能燙衣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如圖,小華拋出一個圈,圈離手后在空中運動.以下圖線中,能反映小球動能EK隨時間t變化關系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0.將重2N的金屬塊用細線懸掛,使其全部浸入盛滿酒精的容器內,測得溢出的酒精質量為32g,則金屬塊受到的浮力為0.32N.(g=10N/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7.某科學探究小組在探究“并聯(lián)電路電壓特點”的實驗中先測得干電池組兩端的電壓為3.0V,然后將兩只燈泡L1、L2并聯(lián)接在該電池組兩端,閉合三個開關,用電壓表測得L1、L2兩端電壓U1、U2均為2.5V,如圖1所示.根據(jù)他們的實驗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結論:并聯(lián)電路中,各支路兩端電壓相等.進一步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后,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重要問題:并聯(lián)的兩個燈泡電壓小于3.0V,還有0.5V的電壓哪兒去了呢?難道電池組內部有電阻分得了電壓嗎?通過查閱資料和請教老師,實驗小組得到的信息是:電池組內部有電阻r,在正常情況下r為定值;電池組相當于一個電壓U恒定的理想電源與r的組合,如圖2所示.

如果上述信息真實可靠,當我們把電路中電池以外的電阻等效成一個電阻R時,圖1所示電路可等效為圖3所示電路.如果斷開圖1中的S2,R將變大(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則U將變大(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為了測定r值,實驗小組設計了如圖4所示的測量電路.其中R1=5Ω,R2=14Ω.當只閉合S1時,電流表示數(shù)I1為0.5A,只閉合S2時,電流表示數(shù)I2為0.2A,請你依據(jù)上述數(shù)據(jù),幫實驗小組計算出r的值為1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4.上海世博會上丹麥館展出的青銅雕塑“小美人魚”是從丹麥的哥本哈根空運來中國的,它的質量與來中國前相比不變(填“變大”“變小”或“不變”).游客估計其質量大約是真人的8倍,約400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一均勻木板AB,B端固定在墻壁的轉軸上,木板可在豎直面內轉動,木板下墊有長方體木塊C,恰好合木板水平放置,如圖所示.現(xiàn)用水平力F將C由A向B 緩慢推動,在推動過程中,推力F將逐漸增大還是逐漸減?為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