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世界環(huán)境日,低碳排放,保護地球是當今世界的主題,如何合理利用和開發(fā)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實現(xiàn)低碳減排,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問題.
(1)在能源家族中,風能、太陽能、誰能都同屬于 可再生 (選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它們的開發(fā)和利用可以減少大量化石能源的生產(chǎn)和消費所導致的生態(tài)破壞與嚴重環(huán)境污染.
(2)為實現(xiàn)減排目標,國家大力推廣風力、水力發(fā)電.如圖所示是我國西部某處風力發(fā)電場的壯觀畫面.假如裝機總功率為4.2×106kw的風電場項目全面建成后,所有機組發(fā)電1h,可提供多少kW•h電能?若這些電能全部轉化為水的內(nèi)能,那么可以把多少質量的水從28℃加熱至沸騰(在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比熱容為4.2×103J/(kg•℃)
考點: 電功與熱量的綜合計算;能源的分類.
專題: 計算題;電和熱綜合題.
分析: (1)使用完后,在短期可以再生的能源稱為可再生能源,使用后,在短期不能再生的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
(2)電能的計算公式:W=Pt,根據(jù)此公式求出提供的電能.
若這些電能全部轉化為水的內(nèi)能,根據(jù)公式Q吸=Cm(t﹣t0),先求出熱水器吸收的太陽能,乘以轉化效率求出水吸收的熱量,再根據(jù)公式:Q吸=cm(t﹣t0)求出水的質量.
解答: 解:(1)風能、太陽能、水能都可以源源不斷的從自然界得到補充,是可再生能源.
(2)提供電能:W=Pt=4.2×106kW×1h=4.2kW•h=1.512×1013J.
Q吸=W=1.512×1013J,
由Q吸=cm(t﹣t0)得:
m===5×107kg.
答:(1)可再生;
(2)可以把質量為5×107kg的水從28℃加熱至沸騰.
點評: 本題考查熱量的計算和新能源的開發(fā)利用,需要注意的是電能全部轉化為水的內(nèi)能.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小夢選取了如圖所示的實驗器材,探究電流產(chǎn)生的熱量與哪些因素有關。
⑴選取兩個相同的玻璃瓶,裝入相同質量煤油并插上溫度計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⑵為了探究電流產(chǎn)生的熱量與電流大小的關系,他連接了如圖甲所示的電路。閉合開關,調(diào)節(jié)滑動變阻器使電流為,按下計時器并同時每隔1min記錄一次溫度計的示數(shù)。他接下來的操作應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為了探究電流產(chǎn)生的熱量與電阻大小的關系,他連接了如圖乙所示的電路,他這樣做的好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該實驗探究過程中應用了控制變量法。請再舉兩個應用此方法是實驗: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我市為迎接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做了大量的工作,控制噪聲污染就是其中一項,我們用 為單位來表示噪聲的強弱等級.當人們感覺室外的噪聲過大時,習慣于關閉門窗,從聲學角度講,這是從 減弱噪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4•東營)1966年,華裔物理學家高錕提出光纖通信的設想.光纖通信傳輸信息的載體是( )
| A. | 電流 | B. | 超聲波 | C. | 無線電波 | D. | 光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4•東營)大型載重汽車下坡時間較長時,為防止剎車片過熱造成剎車失靈,要向剎車片和輪胎噴水降溫.剎車片過熱是通過 做功 方式增加內(nèi)能的;水噴到剎車片上時,看到熱氣騰騰,是利用水的 汽化 (填一種物態(tài)變化名稱)過程吸熱,來降低剎車片的溫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2所示的四個裝置,關于它們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圖a可用來演示電磁感應現(xiàn)象 B.圖b可用來演示電流的磁效應
C.圖c中螺線管的右端是N極 D.圖d可用來演示發(fā)電機的工作原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用塑料梳子梳干燥頭發(fā)時,頭發(fā)常會隨梳子“飄”起來,越梳越蓬松,這是 現(xiàn)象。為防止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簡易的方法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