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小剛假期外出時,斷開家中的其他用電器,只讓電視機處于待機狀態(tài),初始時電能表示數(shù)如圖甲,60h后電能表示數(shù)如圖乙,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該電能表的標定電流為10A

B. 測得該電視機待機功率為10W

C. 電能表轉(zhuǎn)盤轉(zhuǎn)過2500轉(zhuǎn)消耗電功率1kW

D. 小剛家用電器正常工作時的總功率不得超過1100W

【答案】B

【解析】由表盤參數(shù)知道,該電能表的標定電流為5A,故A錯;由圖知道,60h消耗的電能是W=853.1kWh-852.5kWh=0.6kWh,故待機功率是P=W/t=0.6kWh/60h=0.01kW=10W,故B正確;電能表轉(zhuǎn)盤轉(zhuǎn)過2500轉(zhuǎn)消耗的電能為1kWh,故C錯;由表盤參數(shù)知道,小剛家電能表平時工作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為10A,故用電器正常工作時的總功率最大值是P=UI=220V×10A=2200W,故D,故選B。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的做法符合安全用電原則的是(

A. 將冰箱的金屬外殼接地

B. 用手指觸碰插座的插孔

C. 用濕抹布擦發(fā)光的燈泡

D. 雷雨天氣在大樹下避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xué)用一把如圖所示的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他的測量方法如圖所示,請指出這位同學(xué)測量中的兩個錯誤之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兩臺完全相同的電動車,在水平路面上做直線運動,兩車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所示。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A. 甲車運動的速度為2.5m/s

B. 通過30m的路程,乙車所用的時間比甲車的長

C. 4s時,甲車的動能比乙車的動能小

D. 坐在甲車上的人看到路旁的樹木向后運動,人是以甲車為參照物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密度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非常緊密,下列關(guān)于密度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1kg冰與1kg水的密度相等

B. 不同物質(zhì)的密度一定不同

C. 乒乓球不慎被擠癟但無破損,球內(nèi)氣體密度變大

D. 為減輕質(zhì)量,比賽用自行車采用強度高、密度大的材料制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中

(1)實驗裝置正確安裝并調(diào)節(jié)后,小芳同學(xué)某次實驗情景如圖所示,此時她在光屏上看到了燭焰清晰的像,此像是一個_____(選填“倒立”或“正立”)、_____(選填“放大”或“縮小”)的_____(選填“實”或“虛”)像。生活中的______就是利用這一原理制成的。

(2)實驗過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紙板擋住凸透鏡的上半部分,則光屏上的像______

A.只出現(xiàn)燭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現(xiàn)燭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現(xiàn)燭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變,只是變暗了

(3)如果保持蠟燭和凸透鏡的位置不變,把光屏向右移動一小段距離后,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在蠟燭與凸透鏡之間放一個_________(選填“近視眼鏡”或“遠視眼鏡”)。

(4)實驗過程中,燃燒的蠟燭在不斷縮短,導(dǎo)致光屏上的像______(選填“向上”或“向下”)移動,為了使燭焰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蠟燭應(yīng)_______(選填“向上”或“向下”)移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有三個相同的容器,甲容器內(nèi)只盛有水,乙容器內(nèi)有木塊漂浮在水面上,丙容器中小球懸浮在水中,三個容器水均未盛滿,且水面一樣高。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甲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壓強最大

B. 若在甲容器中再放入木塊后,容器底部受到的壓強變大

C. 乙容器中加入鹽溶化后,木塊受到的浮力將變小

D. 丙容器中再倒入一定量的酒精后,小球仍然懸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為測量某種液體的密度,小越利用天平、量筒和燒杯,測量了液體和燒杯的總質(zhì)量m及液體的體積V,得到了幾組數(shù)據(jù)并繪出了m﹣V圖象,如圖所示。則液體的密度為_____kg/m3,空燒杯的質(zhì)量為_____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