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題目要求作圖:
(1)在圖中畫出滑輪組最省力的繞線方式。

(2)在圖中請在圖中畫出用此杠桿提升物體時的最小力的示意圖(O為支點)。

(3)在圖中杠桿OAB處于平衡狀態(tài),畫出使杠桿平衡的動力的力臂L1。

 

試題分析:(1)首先要會組裝滑輪組.知道承擔物重的繩子段數(shù)越多越省力.在此題中,畫出滑輪組最省力的繞線方式,所以要從動滑輪繞起.(2)根據(jù)杠桿平衡的條件可知,杠桿中的阻力、阻力臂一定的情況下,要使所用的動力最小,必須使動力臂最長.而在通常情況下,連接杠桿中支點和動力作用點這兩點所得到的線段最長,據(jù)此可解決此題.連接OC就是最長的動力臂,然后過C點作垂直于OC的動力方向向上(3)使杠桿轉(zhuǎn)動的力為動力,那么過A沿繩子向上即可做出動力F1,然后過支點O作動力F1作用線的垂線段,即為動力臂L1
點評:滑輪組的組裝有兩種方法,從定滑輪繞起或從動滑輪繞起.從動滑輪開始繞,承擔物重的繩子段數(shù)多.力臂與力的作用線是垂直關系.要熟練掌握有關力臂的畫法,首先要掌握力臂的概念,找出支點和力的作用線.從而正確地畫出力臂.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圖中屬于費力杠桿的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如圖所示,重為100N的物體A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以0.4m/s的速度作勻速直線運動,彈簧秤的示數(shù)為5N.不計滑輪、繩子、彈簧秤的重力,忽略繩子與滑輪間的摩擦。則物體A受到水平面的摩擦力為________N; 若物體A勻速運動2s,拉力F做功為________J,拉力F的功率為________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如圖所示,一根均勻的木條AB長為L。將其放在水平桌面上,使B端伸出桌面L,在伸出桌面部分的上方放一個長L,重3N的均勻木塊恰能使A端離開桌面,則木條重     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1)如圖(a),杠桿在支架上,要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可以將杠桿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調(diào)節(jié),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杠桿自重的力臂為       cm.

(2)如圖(b),在右邊用彈簧測力計沿著豎直向下拉,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的好處是      .若左邊鉤碼離支點20cm,右邊掛鉤離支點15cm,每個鉤碼重為0.5N,則此時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應為      N.
(3)如圖(c),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與圖(b)相比,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將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應用設計題

按照題目要求作圖:

(1)如圖甲所示,F(xiàn)1是作用在抽水機手柄A點處的動力,O為支點。請畫出動力F1的力臂L1。
(2)如圖乙所示為家庭電路的一個局部,請將螺口燈泡和按鈕開關連入電路。
(3)某機要室大門是由電動機控制的,兩把鑰匙(電路開關)分別由兩名工作人員保管,單把鑰匙無法打開,在圖丙的方框中畫出符合要求的電路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

(1)實驗前,將杠桿中點置于支架上,杠桿在不掛鉤碼,當杠桿靜止時,發(fā)現(xiàn)杠桿左端高、右端低,此時應把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調(diào)節(jié),直到杠桿保持在____位置平衡。這樣做的好處是____________;
(2)在杠桿兩端掛鉤碼,不斷改變動力或動力臂的大小,調(diào)節(jié)阻力或阻力臂的大小,使杠桿重新平衡,記錄數(shù)據(jù)如表:分析數(shù)據(jù),用F1、F2、l1l2分別表示動力、阻力、動力臂和阻力臂,則杠桿的平衡條件可表示為_______________
(3)第三次有數(shù)據(jù)缺失,請根據(jù)所學把它補上。
(4)本實驗要多次測量的目的是                                      。
次數(shù)
F1/N
L1/cm
F2/N
L2/cm
1
1
8
2
4
2
2
8
1
16
3
2
 
3
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應用設計題

如圖所示,杠桿OA處于平衡狀態(tài),在圖中分別畫出力F1和F2對支點0的力臂L1和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如圖是一款超市的拉桿式購物籃,手柄上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紋,是通過增加接觸的  來增大摩擦;在使用時,拉桿式購物籃是  杠桿.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