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指甲剪可以看成多個杠桿的組合,請在圖中畫出在A端垂直用力剪指甲時其中一個以C點為支點的杠桿的動力臂L1和阻力F2

分析 先確定支點位置,然后過支點作動力的作用線的垂線段即為動力臂L1;再確定阻力作用點,然后過作用點表示阻力的方向.

解答 解:由題意可知,C點為杠桿的支點,反向延長動力F1的作用線,然后過支點C作動力作用線的垂線段即為動力臂L1
阻力為DE對杠桿的彈力,方向垂直DE斜向上,故過B點作出阻力F2,如圖所示:

點評 本題考查杠桿的五要素和力臂的畫法,作力臂時要找好支點與力的作用線,因為力臂是從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2.如圖所示,一束光從空氣射入水中,請你用箭頭標出兩條光前進的方向,并標出折射角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下列國際單位中,長度單位是( 。
A.B.kgC.mD.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20.凸透鏡成像實驗中,移動物體到某位置時,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縮小的像,則下列能成立的是( 。
A.如果將物體靠近凸透鏡,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必須遠離凸透鏡,且光屏移動距離先大于后小于物體移動距離
B.同時移動物體與光屏,且移動距離相同,有可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縮小的像
C.換用焦距較小的凸透鏡后,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果只移動光屏,光屏必須靠近凸透鏡
D.保持物體和光屏位置不變,移動凸透鏡,一定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另一個清晰的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7.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感應(yīng)電流產(chǎn)生的條件時進行了如下實驗:閉合開關(guān),讓導(dǎo)體AB作左右運動,電流表的指針偏轉(zhuǎn);閉合開關(guān),讓導(dǎo)體AB作上下運動,電流表的指針不偏轉(zhuǎn);斷開開關(guān),再讓導(dǎo)體AB作左右運動,電流表指針不偏轉(zhuǎn).根據(jù)這些現(xiàn)象,可以得到的結(jié)論是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dǎo)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電路中就會產(chǎn)生感應(yīng)電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7.如圖是某物體在水平路面上沿直線運動的速度圖象.
(1)通過計算判斷物體是否做勻速直線運動?
(2)求物體在3s內(nèi)的平均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科學(xué)家用超聲波測算地球和月亮間的距離
B.小沈陽模仿刀郎的聲音很逼真,是因為他們的音調(diào)很相似
C.驗鈔機利用紫外線鑒別鈔票真?zhèn)?/td>
D.樹蔭下的圓形光斑,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為了比較不同物質(zhì)的吸熱性能,小陽選取了相同質(zhì)量的水和食用油進行實驗.小陽認為吸熱性能無法直接測量,他首先將問題轉(zhuǎn)化為研究可直接測量量之間的關(guān)系,從而使探究問題得以明確,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實驗并成功比較出哪種物質(zhì)的吸熱性能強.首先他用電加熱器加熱燒杯中的水,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電加熱器每秒放出的熱量是一定的,當它浸沒在液體中時,可認為液體每秒吸收的熱量是一定的,實驗中記錄水每升高5℃需要加熱的時間,依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繪制了如圖2中的圖象A.接下來小陽按照同樣的實驗方法,在相同實驗條件下,用如圖1乙的實驗裝置對食用油進行加熱,記錄食用油每升高5℃需要加熱的時間,依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繪制了如圖2中的圖象B.
請你根據(jù)以上信息及圖象,回答下列問題:
(1)小陽探究的問題的自變量是C
A.物質(zhì)種類     B.吸收的熱量      C.升高的溫度      D.加熱的時間

(2)請比較水和食用油的吸熱性能A
A.水的吸熱性能強
B.食用油的吸熱性能強
C.水和食用油的吸熱性能一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1.小浩同學(xué)用天平、量筒和水等器材測量小石塊密度的實驗.
(1)圖甲是小浩在調(diào)節(jié)天平時的情景,小麗指出了他再操作上的錯誤,你認為錯誤之處是游碼未移到標尺的零刻度線處.
(2)小浩糾正了錯誤后調(diào)節(jié)好天平,將石塊放入左盤,天平平衡時,測出石塊的質(zhì)量如圖乙所示,小石塊質(zhì)量是58g.
(3)如圖丙所示,量筒測出小石塊的體積是40cm3,則小石塊的密度是1.45g/c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