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兩燈分別標有“6V  6W”、“6V 3W”字樣,現(xiàn)將兩燈接入同一電路中使用,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不計溫度對燈絲電阻的影響)    (    )

A.兩燈串鞋在6v的電路中使用時,都不能正常發(fā)光

B.兩燈串聯(lián)在6V的電路中使用時,甲燈比乙燈亮

C兩燈并聯(lián)在6V的電路中使用時,都不能正常發(fā)光

D.兩燈并聯(lián)在6V的電路中使用時,甲燈比乙燈亮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裝有液體的甲、乙兩相同燒杯,如圖所示,放入兩個完全相同的小球,當物體靜止后兩燒杯中液面恰好相平.液體對甲、乙兩燒杯底部壓強分別是P、P,液體對兩物體的浮力分別是F、F,則P       P,F(xiàn)       F 。(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在做“電流通過導體時產(chǎn)生的熱量與什么因素有關(guān)”的實驗時,采用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兩個透明的容器中密閉了等量的空氣,U型管中液面的變化反映了密閉空氣溫度的變化。此實驗是為了探究電流產(chǎn)生的熱量與__________的關(guān)系,將此裝置接到電源兩端,通電一段時間后,電流在__________容器中產(chǎn)生的熱量較多。在電路中串聯(lián)一個滑動變阻器,再接入原電路,還可以探究電流產(chǎn)生的熱量與_________的關(guān)系。該實驗中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控制變量法和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截止到2015年,全球處于使用狀態(tài)的汽車數(shù)量已突破10億輛以上。每輛汽車每年耗油1. 8t,這些汽油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為        J;(q汽油=4.6×107J/kg)。當汽車從身邊經(jīng)過時,我們會聞到汽油味,說明汽油分子在不停地做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電源電壓保持不變R為定值電阻,R’為滑動變阻器。開關(guān)閉合后,逐漸向右調(diào)節(jié)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電流表示數(shù)變大 B.電流表示數(shù)不變

C.電壓表示數(shù)變大 D.電壓表示數(shù)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小薇同學用一塊焦距為10cm的凸透鏡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她將點燃的蠟燭、凸透鏡、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

(1)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應調(diào)節(jié)燭焰、凸透鏡、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2)將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40cm刻度處,蠟燭與光屏調(diào)節(jié)到如圖所示位置,光屏上得到燭焰清晰的倒立、 (選填“放大”、“縮小”或“等大”)的像.生活中的 (選填“照相機”、“投影儀”或“放大鏡”)就是應用了這個成像規(guī)律.

(3)當蠟燭逐漸遠離凸透鏡時,它的像將逐漸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4)小薇又把自己的眼鏡放在蜻燭和凸透鏡之間,屏上的像變模糊了;她只適當?shù)卣{(diào)整光屏使之遠離凸透鏡,光屏上又出現(xiàn)了燭焰清晰的像,則小薇戴的是 (選填“近視”或“遠視”)眼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5•廣元)親愛的同學,學習物理是從觀察事物,探求事理開始的,會估測物理量,是學好物理的基本功之一.對于以下估測你認為與實際情況最接近的是( 。

     A. 初中生的身高約為160cm

     B.  初中生的體重約為50N

     C. 健康人的正常體溫約為22℃

     D. 你正常步行的速度約為10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5?廣元)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和“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中:

(1)圖甲所示是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裝置,此時光屏上得到了燭焰清晰的  (選填“放大”、“縮小”或“等大”)的實像.

(2)如圖乙所示.為了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將凸透鏡換成了薄玻璃板.此時調(diào)節(jié)光屏(未畫出)的位置,光屏上  (選填“能”或“不能”)承接到燭焰的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關(guān)于平面鏡成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平面鏡所成像的大小與平面鏡的大小有關(guān)

B.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C.平面鏡所成的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D.人向平面鏡靠近0.2m,像將遠離平面鏡0.2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