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聞其聲而知其人”是根據(jù)聲音的特征來辨別的.“引吭高歌”中的“高”指的是聲音大.(填“音調(diào)”、“響度”、或“音色”)

【答案】音色;響度
【解析】不同的人說話主要依據(jù)音色來判斷;“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聲音大的意思,生活中人們把高低和大小說混了,所以這里是指響度大.
所以答案是:音色;響度
【考點精析】本題主要考查了音色的相關知識點,需要掌握音色:也叫音質(zhì)、音品,它與發(fā)聲體的材料、結構、和震動方式等因素有關.人們通常通過辨別音色,來辨別不同的發(fā)聲體才能正確解答此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用天平和量筒測量某種礦石的密度:

(1)調(diào)節(jié)天平時,天平應置于水平桌面上,先將游碼移到 ,發(fā)現(xiàn)指針如圖a所示,小明應將平衡螺母向 調(diào)節(jié)(選填“左”或“右”),使天平平衡.

(2)小明將礦石放在天平的左盤,通過加減砝碼和移動游碼使天平再次平衡,所加砝碼和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如圖b所示,則礦石的質(zhì)量是 g.

(3)小明用量筒測量礦石的體積,先在量筒中倒入20mL的水,然后將小礦石浸沒在水中,此時水面如圖c所示眼睛應該在 (選填“A”、“B”或“C”)位置再次讀取水的體積,根據(jù)觀測結果可知該小礦石的體積為 cm3,密度為 g/cm3

(4)若小明先測出礦石的體積,再測出礦石的質(zhì)量,這樣測出的密度比上述結果偏 .(選填“大”或“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北方的冬天,戶外的人口鼻周圍冒“白氣”,關于“白氣”的形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人體周圍的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氣
B.人體內(nèi)呼出的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氣
C.人體周圍的水蒸氣液化形成的小液滴
D.人體內(nèi)呼出的水蒸氣液化形成的小液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數(shù)據(jù)中最接近生活實際的是( )

A. 你物理課本的寬度約為18cm

B. 你的指甲寬度約為1dm

C.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約為10m/s

D. 人正常眨一次眼的時間約為10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實驗裝置,水平桌面上的兩個木塊材料和質(zhì)量相同,木塊1表面較光滑,木塊2的表面粗糙;彈簧測力計被豎直吊起,繩子經(jīng)過定滑輪后分別連接掛鉤和木塊1,并將木塊1放在水平放置的長木板上.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前,先將彈簧測力計的指針 ,然后水平向左拉動長木板,繩子繃緊木塊1保持靜止不動,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F1;

(2)將木塊1取下,用繩子連接好木塊2,然后水平向左拉動長木板,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F2,其中F2 F1(選填“”、“=”或“”);

(3)本實驗是根據(jù) 原理,得到木塊所受到的摩擦力大。槐緦嶒炑b置的優(yōu)勢在于: ;

(4)由實驗可知,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 有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平直的路面上,一輛轎車正勻速駛向一座高山,司機鳴笛6S后聽到回聲,若汽車行駛時的速度是20m/s,則汽車司機聽到回聲時距離高山有多遠?(15℃,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是340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空氣流動形成了風,說明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B固體不易被壓縮,說明分子間已無空隙

C掃地時,看見空中灰塵飛舞,說明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D燒菜時在遠處就能聞到香味,說明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用伏安法測某導體電阻的實驗:

(1)實驗原理是:

(2)在連接電路的過程中,開關始終是 的(填“斷開”或“閉合”)

(3)根據(jù)圖1所示實物連接情況,閉合開關前滑片P若在B端,導線的M端應接滑動變阻器的 端.(填“A”或“B”.)

(4)滑片P移動到某一位置時,電流表、電壓表讀數(shù)如圖2所示.則電流= A,電壓= V;導體的電阻= 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初冬,一名同學在不厚的冰面上穿行,冰面出現(xiàn)了裂縫,這名同學立刻趴伏在冰面上爬回岸邊.對于他能安全爬回岸邊的原因.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爬行時他對冰面的壓力大于站立行走時對冰面的壓力

B.爬行時他對冰面的壓力小于站立行走時對冰面的壓力

C.爬行時他對冰面的壓強大于站立行走時對冰面的壓強

D.爬行時他對冰面的壓強小于站立行走時對冰面的壓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