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雙燃料汽車以天然氣或汽油作燃料,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 燃料的熱值越大,燃燒時放出的熱量越多
B. 在壓縮沖程中,燃料混合物的溫度升高,內(nèi)能增大
C. 以天然氣為燃料,汽車發(fā)動機的效率可以達到
D. 汽油與天然氣相比,燃燒時汽油對環(huán)境的污染較小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購買的次品溫度計,玻璃管的內(nèi)徑和刻度都很均勻,但標度(溫度計最小標稱溫度1℃)很不準確。用此溫度計測量冰水混合物時的示數(shù)是10℃, 放在一標準大氣壓的沸水中,溫度示數(shù)是90℃。用此溫度計測得熱水的溫度是30℃時,實際溫度是________;若實際溫度是40℃,則用此溫度計測得的溫度是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物理課上,老師給同學們出示了一個有蓋的木盒,盒蓋上可看到兩只燈泡和一只開關(導線的連接情況隱藏在盒內(nèi)),如圖所示.
(1)當老師閉合開關時,兩只小燈泡都亮了; 斷開開關,兩燈泡又同時熄滅.
①請你判斷:在這個木盒內(nèi),除了導線,一定還有另外一個電路元件,它是__.
②根據(jù)上述現(xiàn)象,你__(選填“能”或“不能”)斷定這兩只小燈泡是串聯(lián)的.
(2)經(jīng)過檢驗,這兩只燈泡確實是串聯(lián)的,但在老師閉合開關的時候,細心的小華觀察到燈L1比L2亮些.她認為這是因為L1比L2更靠近電源正極的緣故.
①你認為小華的判斷是__(選填“正確的”或“錯誤的”);
②在不增加其他器材的條件下,能證實小華的判斷是否正確的做法是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王在“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中,他已經(jīng)從實驗室借到的實驗器材有:小車一輛、秒表一塊、長木板一塊、小木塊一塊。
(1)他為了完成該實驗,還需要的實驗器材有______。
(2)為了方便計時,應該使斜面的坡度______(選填“較大”或“較小”)
(3)經(jīng)測量,s1=0.9m,s2=0.4m,小車從斜面頂端由靜止下滑的過程中,秒表記錄如圖所示,則小車在s3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定值電阻R1標有“3V 10Ω”,R2標有“4V 20Ω”。
(1)若把兩電阻串聯(lián)起來接到電源上,則電源電壓不能超過多少?
(2)若把兩電阻并聯(lián)接到電源上,干路中的電流不能超過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乙醇汽油作為汽車的燃料,它是由糧食及各種植物纖維加工成的燃料–乙醇,與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形成的.乙醇汽油作為一種新型清潔燃料,可以有效降低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是目前世界上可再生能源的發(fā)展重點.
根據(jù)題目提供的信息,說明用乙醇汽油代替汽油的好處.(至少寫出一條)
乙醇汽油與普通汽油相比,誰的熱值高呢?請設計一個實驗來比較它們的熱值,要求寫出實驗方法.(實驗所需的器材,如安全燃燒汽油的裝置,都可由實驗室提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家庭電路,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經(jīng)驗證明,只有的電壓對人體才是安全的
B. 在家庭電路中,各用電器之間是并聯(lián)關系
C. 使用測電筆時,手應觸碰筆尾金屬體
D. 電能表是測量用電器總功率的儀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深秋,為避免樹上的桔子在夜間氣溫驟降時被凍傷,果農(nóng)經(jīng)常在傍晚給桔子樹噴水,如圖所示,這是利用了水在_______(填物態(tài)變化名稱)成冰時,_______(選填“吸收”或“放出”) 熱量,使桔子不被凍傷;如圖 2 所示,果農(nóng)家中使用的液化氣是用_______方法使氣體液化的, 在一次長時間連續(xù)使用液化氣燒菜時,請你根據(jù)所學知識判斷:液化氣罐的溫度會_______(選填“升高”、“降低”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如圖所示的電路中,電源電壓U恒定不變,當S閉合時R1消耗的電功率為9W,當S斷開時R1消耗的電功率為4W,求:
(1)電阻R1與R2的比值是多大?
(2)S斷開時,電阻R2消耗的電功率是多少?
(3)S閉合與斷開時,流過電阻R1的電流之比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