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13.一輛灑水車在馬路上灑水,并勻速前進,它的動能變小,重力勢能變小,機械能變小.

分析 (1)動能大小的影響因素:質量、速度.質量越大,速度越大,動能越大.
(2)重力勢能大小的影響因素:質量、被舉得高度.質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勢能越大.
(3)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

解答 解:灑水車在馬路上灑水,并勻速前進的過程中,它的速度不變,但質量減小,所以動能變小;同時,相對地面的高度不變,但質量變小,所以重力勢能變小,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所以機械能變。
故答案為:變小;變小;變小.

點評 了解影響動能、重力勢能的因素,可做出判斷,并進一步確定機械能的變化情況.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如圖是單缸四沖程內燃機的四個沖程的示意圖,符合內燃機的工作循環(huán)順序的( 。
A.丁、甲、丙、乙B.乙、甲、丁、丙C.甲、乙、丙、丁D.乙、丁、甲、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甲、乙兩臺汽油機,甲的效率比乙高,則(  )
A.甲的功率一定比乙的功率大
B.甲消耗的汽油一定比乙消耗的汽油少?
C.消耗同樣多的汽油,甲做的有用功比乙做的有用功多?
D.做同樣多的有用功,甲消耗的汽油比乙消耗的汽油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在100cm長的光具座上進行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實驗,
(1)應當在光具座上放置下列哪個規(guī)格的凸透鏡C
A.焦距30cm的凸透鏡
B.焦距40cm的凸透鏡
C.焦距10cm的凸透鏡
D.以上透鏡都可以
(2)根據圖中所示,燭焰的像成在光屏上邊緣,則調節(jié)的最佳調節(jié)方案是ABC
A.蠟燭向上調      B.凸透鏡向下調       C.光屏向上調      D.凸透鏡向上調
(3)李線手中拿著甲、乙兩透鏡,當它從甲透鏡中觀察遠處的物體時,看到的是正立縮小的“物體”,而當她從乙透鏡中看遠處物體時,看到的是縮小倒立的“物體”,則乙透鏡屬于凸透鏡,乙中看到的是實(選填“實”或“虛”)像.
放置好焦距f=10cm的凸透鏡后,該同學實驗數據如下表:
次 數物 距u/cm像 距v/cm像 的 大 小像的正倒
13015縮小倒立
22020等大倒立
31428放大倒立
410兩側都有像正、倒
56放大正立
(4)從上面的實驗中你能總結出的一條規(guī)律是實像都是倒立的.
(5)對于第4次實驗現象,存在的理由是:焦點內、外都有火焰,成放大的虛、實像.
(6)為了演示近視眼鏡的作用,應適當增大(選填“增大”或“減小”)透鏡與物體之間的距離,然后在它們之間放上合適的凹(選填“凹”或“凸”)透鏡,使光屏上再次出現清晰的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8.物體在月球表面上受到的引力約等于其在地球表面所受引力的$\frac{1}{6}$,在不考慮地球自轉對物體的影響時,一個在地面所受重力為735N的宇航員,他在月球上所受的重力是122.5N,質量是75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8.在探究并聯電路電流規(guī)律的實驗中,如圖甲是實驗的電路圖. 
(1)電流表應串聯(選填“串聯”或“并聯”)在被測電路中.若要測量干路電流,則電流表應接在甲圖中的C點.
(2)小明同學在測量A處的電流時,發(fā)現電流表的指針偏轉如圖乙所示,原因是電流表的正負接線柱接反了;在排除故障后,電流表的示數如圖丙所示,則電流表的示數為0.24A.
(3)如表是小亮同學在實驗中用兩盞規(guī)格相同的燈泡得出的實驗結論是:在并聯電路中,干路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且各支路的電流相等.請指出小亮的探究過程的兩點不妥之處:
 ①只進行了一次實驗;②所選的兩燈泡的規(guī)格相同.
A點電流IAB點電流IBC點電流IC
0.18A0.18A0.36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在“用電流表測電流”的實驗中,某同學接成如圖(a)所示的電路.當開關閉合后,兩燈都發(fā)光,電流表的指針所指位置均為圖(b)所示,則通過燈L1和L2的電流分別是多少安培?( 。
A.1.5A,0.3AB.1.6A,0.32AC.1.2A,0.3AD.1.28A,0.32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2.如圖所示的電路中,閉合開關時,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兩燈泡串聯B.電流表測的是總電流
C.電流表測的是L1的電流D.開關只能控制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3.作圖:要用滑輪將陷在泥中的汽車拉出來,試在圖中畫出最省力的繞繩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