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在探究“物質的熔化特點”實驗中,
(1)如圖甲所示,是小明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作出的物質加熱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分析圖象可知,知道該物質是晶體(填“晶體”或“非晶體”)物質的熔點是0℃,其熔化過程的特點是吸收熱量,溫度保持不變.在第8min該物質處于固液共存狀態(tài)(選填“固態(tài)”、“液態(tài)”或“固液共存狀態(tài)”).
(2)另一個小組為了使物質更快受熱,實驗裝置如圖乙所示,你認為該裝置存在的不足是使物質受熱不均勻.

分析 (1)晶體熔化的特點:吸熱但溫度保持不變.晶體在熔化過程中處于固液共存態(tài).知道熔點的概念:晶體熔化時的溫度叫做熔點.
(2)在研究物質熔化的實驗中,使物質均勻受熱是關鍵的步驟,這樣才能保證所觀察的溫度變化更準確,可從這一角度分析實驗裝置中的不足之處.

解答 解:(1)從圖中可知,物質在熔化過程中溫度保持0℃不變,所以其熔點是0℃,在熔化過程中要吸熱,但溫度保持不變,故是晶體;
從第4in開始熔化,到第10min結束,因此在第8min物質處于固液共存態(tài);
(2)將物質放在試管中直接用酒精燈加熱會導致物質受熱不均勻.
故答案為:(1)晶體;0;吸收熱量,溫度保持不變;固液共存狀態(tài);
(2)使物質受熱不均勻

點評 此題通過對圖象的分析,考查了對晶體熔化過程中的特點,從圖中找出相關的信息:熔點、熔化過程中的特點.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5.“五一”假期小明和小華一起騎自行車去太湖郊游,中途休息時小明問小華:當你看到汽車超越你騎著的自行車向東行駛時,若以汽車為參照物,那么你是向西運動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6.如圖甲所示,是“探究物質的熔化規(guī)律”的實驗裝置.實驗時先將固體物質和溫度計分別放入試管內,再放入大燒杯的水中,觀察固體的熔化過程.

(1)試管內物質在熔化過程中,某時刻溫度如圖乙所示,讀數(shù)方法正確的是B(選填“A”、“B”或“C”),示數(shù)為38℃,某同學根據(jù)實驗記錄的數(shù)據(jù)描繪出該物質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丙ABCDE),則可知該物質是晶體(選填“晶體”或“非晶體”).
(2)在該物質熔化過程中,如果將試管從燒杯中拿出來,該物質將停止熔化.將試管放回燒杯后,該物質又繼續(xù)熔化.說明固體熔化時需要吸收(選填“吸收”或“放出”)熱量.
(3)根據(jù)描繪的圖線,該物質在第5min時處于固液共存態(tài),該物質的熔點為50℃,仔細觀察圖象發(fā)現(xiàn),該物質熔化前(AB段)升溫比熔化后(CD段)升溫慢(選填“快“或“慢“).
(4)圖象中DE段是該液態(tài)物質沸騰過程.  
(5)把試管中的固體換成水,使用以上裝置做水沸騰實驗,試管中的水不會沸騰(選填“會“或“不會“),原因是當水達到沸點后,無法再從燒杯的水中吸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如圖所示,將一個體積為2.0×10-3m3、重12N的木塊用細線系在底面積為400cm2的圓柱形容器的底部.當容器中倒入足夠的水使木塊被浸沒時,求:(g=10N/kg)
(1)木塊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剪斷細線后,木塊處于靜止時,木塊露出水面的體積多大?
(3)木塊露出水面處于靜止后,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壓強變。ㄗ兇螅冃,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4.如圖所示,不計滑輪與軸之間的摩擦.當拉力F的大小為15N時,物體沿水平面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受到的摩擦力為30N,若經(jīng)過2s,物體移動20cm,拉力F做功為6J,功率是3W;將拉力F增大為20N時,物體受到的摩擦力保持不變(選填“增大”、“減小”或“保持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有A、B、C、D四個小球,B吸引A,B排斥C,C吸引D,已知C球帶的電跟用綢子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同種,則把A和D靠近時,它們( 。
A.相吸B.相斥
C.沒有作用D.以上三種情況均可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用電流表測量通過小燈泡L1的電流,圖中的四個電路圖中正確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
A.電路斷開后,電路中的電流為零,因此電源電壓也變?yōu)榱?/td>
B.電路兩端只要有電壓,電路中就一定有電流
C.電壓表有一定的量程,使用時選擇的量程越大越好
D.在并聯(lián)電路中,每個燈泡兩端的電壓都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9.小明利用一未知焦距的凸透鏡探究透鏡的成像規(guī)律,進行了如下操作并得到了相關結論.

(1)將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鏡,得到如圖1所示的光路圖.則該透鏡的焦距為10cm.
實驗序號物距μ/cm像距v/cm像的性質
13015倒立、縮小的實像
22516.7
32020倒立、等大的實像
415倒立、放大的實像
55倒立、放大的虛像
(2)將蠟燭、透鏡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燭焰、透鏡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處. 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按要求進行觀察和測量,并將觀測情況記錄在表中.
①表中實驗序號2中像的性質為倒立、縮小的實像,它在生活中的應用是照相機;實驗序號4中像距為30cm.
②當燭焰從遠處向透鏡靠近時,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應向遠離(選填“靠近”或“遠離”)透鏡的方向移動.
(4)若在光屏上得到如圖2所示的圖象,成像在光屏的左上角.若要通過調整透鏡讓像在光屏的中央,應向右下(右下,左上,右上,左下)調節(jié).
(5)當蠟燭逐漸消耗而變短,光屏上燭焰的像將隨之上升(填“上升”或“下降”).若遮住凸透鏡的下半部分,則燭焰在光屏上的成像情況時完整的像.(選填“完整的像”、“一半的像”或“無法成像”)
(6)若把圖中的凸透鏡看作眼睛的晶狀體,光屏看作視網(wǎng)膜,當“眼睛”戴上近視鏡時,燭焰剛好在“視網(wǎng)膜”上成一個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視鏡,則清晰的像會成在“視網(wǎng)膜”的前面.(選填“前面”或“后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