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將質(zhì)量相等的甲、乙兩種液體分別裝入完全相同兩個容器中,在相同條件下,同時用相同的加熱器加熱,根據(jù)實驗畫出了它們沸騰前溫度隨時間的變化圖象,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甲液體的比熱容大于乙液體的比熱容
B.甲、乙液體吸收相同熱量時,乙液體的溫度一定較高
C.甲、乙液體升高相同溫度時,乙液體吸收的熱量較多
D.甲、乙液體升高相同溫度時,甲液體加熱的時間較長

分析 溫度和時間的圖象,從圖象上找出兩種液體的初溫,升高相同溫度,比較用時越長的吸收熱量越多.

解答 解:A、相同時間甲液體的溫度升高較快,甲、乙兩種液體的初溫相同,升高相同的溫度,甲液體用時短,甲液體吸收熱量少,乙液體用時長,乙液體吸收熱量多,根據(jù)公式Q=cm△t可知,乙的比熱容較大,故A錯誤;
B、甲、乙液體吸收相同熱量時,乙液體的比熱容大,升高的溫度要低,故B錯誤;
CD、甲、乙液體升高相同溫度時,乙液體的比熱容大,吸收的熱量要多,故C正確,D錯誤.
故選:C.

點評 此題從圖象上取相同的溫度,通過物體升高相同的溫度,看誰需要的時間長,誰吸收熱量多.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根據(jù)表中所列的幾種物質(zhì)的熔點,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物質(zhì)名稱固態(tài)水銀固態(tài)氫固動氦
熔點/℃-391064108313003410-259-272
A.燈絲用鎢制成的,是利用其熔點高的特點
B.純金掉入銅水中不會熔化
C.水銀溫度計在-40℃時已失效,不能使用
D.在-265℃時,氫氣是固態(tà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3.甲實物連接圖,請在圖乙所示的虛線框內(nèi)畫出對應的電路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5.(1)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是二氧化碳(臭氧、甲烷等)
(2)使“溫室效應”的氣體的過量增加的原因有人類消耗化石能源急劇增加和森林遭到破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學習了聲音的各種特性以后,小麗做了以下實驗,探索響度與什么因素有關,但忘了記錄,請你幫她把記錄填寫完整:
(1)下表記錄的是小剛同學40m跑的有關數(shù)據(jù),請做有關計算:
路程/m10203040
時間/s2.54.56.27.7
(1)前6.2s內(nèi)的平均速度是4.84m/s;
(2)后20m內(nèi)的平均速度是6.25m/s;
(3)全程的平均速度為5.19m/s.(保留兩位小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2.實驗課上,小組的同學們通過實驗探究“電阻大小的決定因素”.

(1)同學們從教材中發(fā)現(xiàn)了如表格:
一些材料制成的長1m、橫截面積1mm2的導體在20℃時的電阻值
 導線 銀 銅 鐵 錳銅合金 鎳鉻合金
 電阻/Ω 0.016 0.017 0.096 0.44 1.1
分析表格數(shù)據(jù)可知,電阻的大小跟材料有關.
(2)他們打算利用如圖1的材料探究電阻跟導體橫截面積的關系,請寫出探究的思路
(3)關于實驗中用來比較電阻大小的電路,同學們設計了兩種方案(如圖2所示),你建議同學們使用乙(選填“甲”、“乙”)方案,理由是:電流表的示數(shù)比燈泡的亮度能更為準確的比較出電流的大小,進而判斷出電阻的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在常溫下,關于導體的電阻,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不同材料做成的導體,電阻一定不相等
B.導體電阻的大小與導體兩端的電壓及通過導體的電流大小都無關
C.同種材料做成的橫截面積相等、長度不等的導體,電阻不相等
D.導體電阻的大小跟導體兩端的電壓與通過導體的電流的比值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6.小星家的太陽能熱水器,水箱容量是200kg,小星進行了一次觀察活動:某天早上,他用溫度計測得自來水的溫度為20℃,然后給熱水器水箱送滿水,中午時“溫度傳感器”顯示水箱中的水溫為45℃.請你求解下列問題:
(1)水箱中的水吸收多少熱量.【c=4.2×103J/(kg•℃)】
(2)如果水吸收的這些熱量,由燃燒煤氣來提供,而煤氣灶的效率為40%,求至少需要燃燒多少煤氣(煤氣的熱值為q=4.2×107J/kg)
(3)請你談談使用太陽能的優(yōu)點(只要說出一點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關于熱機的效率與功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熱機的功率越大,效率越高B.熱機的功率越小,效率越高
C.汽油機比柴油機功率高D.汽油機比柴油機效率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