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將電鈴扣在抽氣盤上的玻璃鐘罩內,如圖所示.通電后可以看到電鈴在振動,聽到電鈴發(fā)出的聲音.用抽氣機向外抽氣的過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電鈴在振動,但鈴聲越來越。畬σ陨犀F(xiàn)象的解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聽到鈴聲又看到電鈴在振動,說明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發(fā)生的

B.聽到鈴聲越來越小,說明聲音要借助介質才能傳播

C.看到電鈴在振動,說明光束要借助介質才能傳播

D.看到電鈴在振動,說明光束能穿透玻璃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由實驗現(xiàn)象可知:空氣越來越少,聲音減弱,而光的傳播沒有減弱,說明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而光傳播不需要介質.

解:用抽氣機向外抽氣的過程中,玻璃罩內的空氣越來越少,聲音越來越弱,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而仍能看見電鈴在振動,說明光能穿透玻璃,說明光傳播不需要介質.

故選C.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表示的是某種物質在1個標準大氣壓下加熱的過程中,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根據(jù)圖象請你回答下列問題:

(1)這是什么物質?

(2)在AB、BC、CD、DE各段,該物質處于什么狀態(tài)?

(3)在BC段與DE段,該物質的溫度為什么不變?

(4)該物質的熔點和沸點各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水是一種資源,也是一種能源.古代勞動人民巧妙地利用水來開山采石:冬季,在白天給石頭打一個洞,再往洞里灌滿水并封實,待晚上降溫,水結冰后石頭就裂開了(冰的密度比水的。铝杏嘘P說法正確的是( )

A. 該方法利用水結冰后質量變大、體積增大而使石頭裂開

B. 該方法利用水結冰后質量不變、體積增大而使石頭裂開

C. 石頭裂開后密度減小

D. 石頭裂開后密度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個容積為3×104m3的瓶內盛有0.2kg的水,一只口渴的烏鴉將石塊逐個投入瓶內,當總共投入0.25kg石塊后,水面剛好升到瓶口.(已知水的密度為1.0×103kg/m3)求:

1)瓶內石塊的總體積.

2)石塊的密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jù)你對生活中物理量的認識,下列數(shù)據(jù)中最接近生活實際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約為5m/sB.全新的2B鉛筆長約18cm

C.一個中學生的質量約為5kgD.人體感覺最舒適的溫度約為4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A. 圖象中的DE段是物質的熔化過程

B. AB、CD段物質在吸熱,BC、DE段物質不吸熱

C. 圖中C點是液態(tài),E點是氣態(tài)

D. 該物質的沸點是1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現(xiàn)象中與大氣壓有關的是(

A.用吸管把杯中的飲料吸到口中

B.人漂浮在死海上不下沉

C.浮力起重法打撈海底沉船

D.大型貨輪通過三峽船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請閱讀下面一段短文后,認真思考并回答有關問題.如圖所示,小明和小剛用細棉線連接了兩個可樂飲料的紙杯制成了一個“土電話”。

1)他們用“土電話”能實現(xiàn)10m間的通話,這表明______________。

2)相距同樣遠,講話者以相同的響度講話,如果改用細金屬絲連接“土電話”,則聽到 的聲音就大些。這一實驗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用“土電話”時,另一個同學捏住棉線的某一部分,則聽的一方就聽不到聲音了,這是由于____。

4)某研究小組利用以上兩個紙杯和一些長短、粗細不同的琴弦,又進行了探究“音調和哪些因素有關”的活動。他們選用的琴弦長度、材料在圖中已標出(其中琴弦的的直徑關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緊程度一致。

①若他們想研究“音調的高低與琴弦長度”的關系應選擇琴弦______________(選填符號a、b、c d)。

②若選擇琴弦ab,則是為了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有同學選擇cd進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長度越長,振動越慢,音調就越低的結論。該同學探究過程中存在什么問題?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兩位同學還可以選擇琴弦_______________(選填符號a、b、cd),研究“琴弦音調高低與材料的關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攝影師利用照相機對著一學生拍完一張全身像后,接著對站立不動的該生再拍一張半身像,則攝影師應

A.縮短相機與學生距離,同時將鏡頭內縮

B.縮短相機與學生距離,同時將鏡頭外推

C.增大相機與學生距離,同時將鏡頭內縮

D.增大相機與學生距離,同時將鏡頭外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