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所示,水平放置的書架上并列放10本完全相同的書(每本書與書架的接觸面積相向),書架受到書的壓力為F,壓強為p。當取走右邊的4本書后,其余6本書不動,書架受到書的壓力和壓強為( 。

A. 壓力為F,壓強為p

B. 壓力為F,壓強為p

C. 壓力為F,壓強為p

D. 壓力為F,壓強為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教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3.4“聲與現(xiàn)代技術”知識過關試卷 題型:實驗題

某!拔锢硖骄啃詫W習”的兩個活動小組,分別利用“煙”進行了如下探究實驗:

(1)甲小組:在探究“光的傳播”實驗中,發(fā)現(xiàn)光的傳播路徑不易于觀察,他們將一個透明的圓筒型密閉盒中充入煙,然后讓手電筒的光線從圓筒中穿過,就能清晰看到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如圖甲).

該實驗是利用光遇到空氣中小的固體顆粒發(fā)生________,使光進入人的眼睛,人能看到光的傳播路徑.

(2)乙小組:在空的可樂瓶中注入濃煙,點燃一支蠟燭,把瓶口對準蠟燭的火焰,并保持適當?shù)木嚯x,拍動瓶底,可以看見“煙圈”一個一個的“射出”,并能把火焰“吹滅”(如圖乙).

實驗現(xiàn)象可以得出的結論是聲波能傳遞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吉林省長春市2018-2019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月考物理試卷 題型:填空題

甲、乙兩輛汽車在水平路面上同時向東行駛,路程﹣時間圖象如圖所示,則甲車的速度是________m/s,乙車的速度是________m/s;兩車行駛過程中,若以甲車為參照物,乙車向________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9年滬粵版八年級下學期物理第六章 力和機械單元復習題 題型:綜合題

關于人身上的杠桿

人身上有206塊骨頭,其中有許多起著杠桿作用,當然這些起杠桿作用的骨頭不可能自動地繞支點轉動,必須受到動力的作用,這種動力來自附著在它上面的肌肉。

人前臂的動作最容易看清是個杠桿了,它的支點在肘關節(jié)。當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松弛時,前臂向上轉,引起曲肘動作(如圖甲所示);而當肱三頭肌收縮、肱;頭肌松弛時,前臂向下轉,引起伸肘動作。

如圖乙是跑動時腿部肌肉示意圖,當右腿向前跨步時,是右腿的髂腰肌收縮、臀大肌松弛,使右大腿抬起;股四頭肌松弛,股二頭肌收縮,使右膝彎曲,這時候,左腿由于它的髂腰肌松弛,臀大肌收縮,股四頭肌收縮,股二頭肌松弛,而伸直。

圖丙是人踮腳時肌肉的示意圖,踮腳時主要靠腓腸肌收縮。

(1)畫出人的前臂在圖甲時的杠桿示意圖來,標出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和阻力臂。

(____)

(2)人的前臂在曲肘時是省力杠桿還是費力杠桿____?這種結構有什么好處____?

(3)人踮著腳時也可以看作是杠桿,這時,腳可以看作是省力杠桿還是費力杠桿呢____?

(4)除了文章中介紹的人身上的杠桿外,你還能舉出人體上一個杠桿的例子嗎____?請試試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9年滬粵版八年級下學期物理第六章 力和機械單元復習題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三個滑輪拉同一物體在水平面上作勻速直線運動,所用拉力分別為F1、F2和F3,那么有( 。

A. F1>F2>F3

B. F1<F2<F3

C. F2<F1<F3

D. F2>F1>F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9年滬粵版八年級下學期物理第六章 力和機械單元復習題 題型:填空題

如圖所示,滑輪提起重物G,此滑輪____省力(填“能”或“不能”),力F=____G,此滑輪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9年滬粵版八年級下學期物理第六章 力和機械單元復習題 題型:填空題

乒乓球打法中有一種叫做“上旋球”的。運動員在打球時,除了要控制力的大小和方向外,還需要控制__________來達到目的。請從生活中舉一例說明: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滬粵版九年級物理 第十七章 電動機與發(fā)電機期末復習題 題型:單選題

對以下實驗裝置所研究物理問題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

A. 用來演示磁場對通電導線的作用

B. 用來演示是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

C. 用來演示電磁感應現(xiàn)象

D. 用來演示電磁鐵的極性與電流方向的關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滬粵版九年級物理 第十九章 電磁波與信息時代期末復習題 題型:填空題

現(xiàn)代人使用電話十分普遍,最簡單的電話是由話筒和_____組成的,現(xiàn)在各地電視臺正大力推廣普及的“數(shù)字電視”,其實就是電視臺用_____信號傳輸電視節(jié)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