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短語成語涉及到的知識與光的直線傳播無關(guān)的是

A. 立竿見影 B. 魚翔淺底 C. 三點一線 D. 一葉障目

【答案】B

【解析】

光在同種均勻介質(zhì)中沿直線傳播,光沿直線傳播的現(xiàn)象: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

A、立竿見影,影子是光沿直線傳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題意;

B、魚翔淺底,看到魚和池底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虛像,B符合題意;

C、三點一線利用光的直線傳播,C不符合題意;

D、一葉障目是光沿直線傳播形成的,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所描述的各種自然現(xiàn)象,在形成過程中需要吸收熱量的是

A. 初春,河流中冰雪消融 B. 仲夏,草葉間露珠晶瑩

C. 深秋,枝頭上掛滿白霜 D. 寒冬,窗玻上冰花剔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guān)于光的直線傳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光在所有介質(zhì)中傳播的速度都是3×108m/s B. 光總是沿直線傳播的

C. 光在水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D. 光只有在真空中才沿直線傳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某同學(xué)“探究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裝置.實驗中該同學(xué)先后三次將同一木塊放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然后分別用不同的力推了一下木塊,使其沿斜面向下運動,逐漸減小水平面的粗糙程度,觀察木
塊運動的距離,從而得出力和運動的關(guān)系。

(1)該同學(xué)在實驗操作中有一處明顯的錯誤是(不要求解釋錯誤的原因):。
(2)更正錯誤后進行實驗,從實驗中觀察到,隨著摩擦力的逐漸減小,木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逐漸 , 運動的時間越來越 , 但由于實驗中摩擦力 , 所以不可能觀察到木塊在水平面上做勻速運動的情形。
(3)在上述實驗觀察分析的基礎(chǔ)上,可以推測:如果摩擦力減小為零,水平面足夠長,那木塊在水平面上的速度既不減小,也不增加,運動方向也不發(fā)生變化,木塊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有一平底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內(nèi)裝重為 的水,杯中水的高 度是 ,杯子與桌面的接觸面積是 。如圖所示。

(1)求水對杯底的壓力是多少。
(2)若桌面受到玻璃杯的壓強是 ,求玻璃杯質(zhì)量。( 取10N/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是利用壓敏電阻的特性來測算壓力大小的電路裝置,其枸造有托盤、壓力傳感器R,電流計G(量程600mA),托盤質(zhì)量忽略不計.
(1)該壓敏電阻隨壓力的變化關(guān)系式為:R=100﹣20F(F和R的單位分別是N和Ω),當不稱重時,電路的電阻是Ω,此時電流計示數(shù)是60mA,則電源電壓為V;
(2)某次測量一物體,電流計示數(shù)為500mA,可知該物體對托盤的壓力是N,已知該物體與托盤的接觸面積為4cm2 , 它對托盤的壓強是Pa;
(3)在電路中串聯(lián)定值電阻可以起到保護電路的作用,如圖乙.當電阻R′接入后,該裝置所測的壓力范圍將(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四沖程汽油機。它的一個工作循環(huán)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個沖程組成;一個工作循環(huán)中,活塞要來回______次,曲軸要轉(zhuǎn)動______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研究液體壓強的實驗中,進行了如圖所示的操作:

(1)實驗前,應(yīng)調(diào)整U型管壓強計,使左右兩邊玻璃管中的液面
(2)甲、乙兩圖是探究液體壓強與的關(guān)系.
(3)要探究液體壓強與盛液體的容器形狀是否有關(guān),應(yīng)選擇:兩圖進行對比,結(jié)論是:液體壓強與盛液體的容器形狀
(4)要探究液體壓強與密度的關(guān)系,應(yīng)選用兩個圖進行對比.
(5)在圖丙中,固定U型管壓強計金屬盒的橡皮膜在鹽水中的深度,使金屬盒處于: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等方位,這是為了探究同一深度處,液體向的壓強大小關(guān)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對生活用電常識的認識中,正確的是

A. 輸電線進用戶后應(yīng)先接電能表

B. 三腳插頭的用電器也可插入兩孔插座中使用

C. 空氣開關(guān)跳閘后,應(yīng)立即合上

D. 使用測電筆時,手不要接觸筆尾金屬體,以免觸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